“别忘了在你的偏好设置中关闭‘纳粹’标记!”在我询问Bluesky上面好不好玩的时候,一位好友反复警告我这件事。Bluesky Social是Twitter替代品中最为时尚的选项之一,而朋友所说的类别标记就是该平台的设计。以“垃圾信息”为例,用户可以将这个标记设定为“隐藏”、“警告”或“显示”,这就已经跟马斯克接手之前的Twitter拉开差距了。而且不管大家承不承认,马斯克接手之前的Twitter也绝对没有印象中那般美好。
有条很经典的推文这样总结:“Jack Dorsey用440亿美元卖掉了Twitter,之后又想用类似的网站把所有老用户挖走,这对我来说简直是离谱加搞笑。”总结得确实精彩,只是Twitter和Bluesky之间,恐怕很难用“类似”来形容。Bluesky的底层协议采用去中心化设计,所以倒是跟Mastodon的共同点更多。曾经被人们嘲笑为过于复杂、氛围沉闷的Mastodon,前段时间成为Twitter“叛逃者”们的重要庇护所。
目前来看,还是Bluesky更易于使用、文化氛围更自由,至少在表面上看起来更正常一些。变革之下,它吸引到众议员、Twitter意见领袖和一大堆喜欢频繁发“垃圾帖”的重度用户。尽管这为网站定下了不错的发展基调,也让人们感觉似乎摆脱了马斯克的摆布,但Bluesky能否成为下一个Twitter还远未可知。从开发者的角度讲,我甚至认为答案是“不可能”。
为了触及问题核心,我们首先得聊聊为什么这么多记者对Twitter上的“垃圾帖”这么感兴趣。顾名思义,“垃圾帖”就是那些具有攻击性、阴阳怪气而且没什么质量可言的侮辱性内容。虽然类似的概念1990年代初就已经出现,但最终发展壮大却是在4chan时代,之后逐步发展成一个包罗万象的术语,用来表示刻意以戏虐的态度嘲讽这个严肃世界的帖子。它的出现,是偶发性偏执、嘲弄/骚扰甚至是愤世嫉俗式自负的集中爆发。但也有评论人士认为,“垃圾帖”也是一切大规模集中平台上充满活力的一部分,是构成正常生态系统(哪怕不那么健康)的重要环节。
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对“垃圾帖”的泛滥保持乐观。保守派评论员David Frum就明确表示他想在这里结交聪明和有趣的人,而不是那些怪人或者精神病患者。他还旗帜鲜明地反对TechCrunch网站在文章中称赞这帮垃圾帖作者。
NBC科技记者Ben Collins回应称:“但怪人也是有必要存在的,他们是抵御反社会者的一道有力防线。也正因为如此,才会出现TikTok、YouTube和Reddit这类平台。他们代表着一种处决机制,有助于促进对话、消除仇恨。”
这不禁让我想到了Bluesky的发展愿景。接收Twitter“难民”只是个开始,Bluesky Social的关键目标在于打造去中心化网络——人们通过AT协议(AT Protocol )串连的服务器实现互通,Bluesky则负责提供包裹其外的用户界面/用户体验。更重要的是,用户和服务器能够标记帖子或特定用户——例如使用“种族主义者”等标记,且任何用户都可以订阅标记列表并据此屏蔽某些帖子。Bluesky将这种方式称为“复合式审核”。
但参与辩论的双方似乎都没有完全意识到:如果Bluesky的复合式审核能够按预期实现规模化运作,那么Frum强调的只跟聪明有趣的人对话就很可能成为现实。但是退一步讲,哪怕遇不上那么多聪明有趣的用户,但至少能保证摆脱怪人的纠缠。这是“垃圾帖”泛滥之后的必然结果。
Twitter用户的常规使用习惯,就是只看自己已经关注的人,或者浏览完全按时间顺序排列的信息流。Bluesky也有这项功能,没什么好说的。之后Twitter有“For You”,也就是用算法为用户推荐新鲜内容。与之不同,Bluesky这边采用的是基于复合式审核功能的非算法时间线。这不但跟Twitter截然不同,更可能带来热情支持者们始料未及的结果。
总有人觉得Twitter就是自动散布恶意内容的邪恶工厂,虽然很多让人心烦的内容确实是这样传播的,但平台上无数欢乐和优秀的帖子也由此为人所知。Bluesky设计的制度彻底消灭了“偶然性”,于是Collins提出的“垃圾帖”生态终将占据上风。毕竟当别人用标记直接屏蔽掉了不想看的东西,我们还怎么用动图嘲讽他们呢?
在马斯克接手之前,Twitter已经成为一部文化引擎,完全可以跟上一代的Something Awful相提并论、甚至更加多样化。跨性别发帖者和Black Twitter已经对公共话语产生了巨大影响,并在平台提供的广阔回音壁中肆意嘲讽自己的潜在压迫者。但这并没能让Twitter的氛围变得更好,毕竟如果嘲讽能打败坏蛋,那世界早就和平了。Collins甚至以Reddit为例,认为正是这种随心所欲的表达形式催生出了最糟糕的滥用行为,特别是子频道内和各子频道间势同水火的荒谬局面。
另一方面,Twitter这种无心之举偶然间为“垃圾帖”赋予了强大的文化力量,导致圈外的用户也不得不频繁接触到最流行的垃圾内容。记者、学者和其他严肃专业用户总会时不时看到这些玩意,被迫为其贡献流量和收益。
这就是Twitter垃圾帖生态的基本原理:你喜不喜欢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必须得参与。而作为集中空间设计而成的Twitter,正是让这种独特行为模式诞生的摇篮。
如果Bluesky设计的复合式审核能起作用,而且平台未来也坚守当初承诺的开放协议,那么它就必然如同一块块更狭隘、更狂野的社区散落在互联网这座“大城市”当中。而这种碎片化倾向,也正是Bluesky所强调并区别于Twitter的关键前提。
当然,这种设计也有好处。即使是抱着一颗冰冷的学术之心,我也承认跨性别群体在进入Bluesky后终于得到了一片比较平和的讨论空间。前段时间一位综合格斗运动员公开发帖,说正在考虑怎么更凶残地处决那帮替跨性别者说话的人。一些购买了蓝色对勾认证的用户居然对这种仇恨言论表达赞同,说这个想法 “有点意思”…… 这个世界还能不能稍微友善一点?
但就在几个月前,Post、Hive,甚至是Mastodon也遭受过类似的攻击。我亲眼看到一个主要由跨性别女性占据的全新Mastodon实例被骂声淹没,残酷的现实提醒我们好日子总有尽头,被边缘化的人群不能总靠逃跑解决问题。碎片化虽然让不同服务器间多了层屏障,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有毒内容的传播,但期间仍有通道——Mastodon目前就开始表现出对黑人用户的猖獗敌意。
Bluesky创始团队的目标确实是崇高的,甚至符合我自己对于社交媒体的基本期待——有颠覆性、个性化、弹性更强,而且不受个别国家或马斯克等超级富豪的操纵。但如果Bluesky真的兑现承诺,那形形色色的右翼“文化斗士”和隐匿的“纳粹分子”虽然会被永久封锁,但同样的机制也必然在不同社区间构建屏障。这种保护用户免受过激言论伤害的制度,同时也让大家失去了意外接触新鲜内容的可能性。单从这一点来说,Bluesky就永远成不了下一个Twitter。
有一说一,我依然怀念Twitter带给我的无数惊喜。虽然这种偶然性也经常会带来充满恶意、令人反感的负面内容,但至少给意外之喜留了一丝机会。换句话说,我们遇到聪明有趣者的几率,跟突然看到警察枪杀民众或乌克兰遭遇轰炸视频的几率差不多。Twitter选择的是开放路线,好的要有、坏的难以避免。通过这样一项大胆的实验,我们都经历过无数美好、有趣的瞬间,也接触到了时事和个人的阴暗面。我不知道哪种方式更好,我真的不知道。
我又重看了一遍1987年记者Ron Powers为当时宾夕法尼亚州财务主管R. Budd Dwyer自杀事件撰写的社论。Dwyer因收受贿赂被定罪后,Powers就在镜头前进行了现场直播。Powers简要分析了不同新闻媒体报道自杀事件的方式,讨论了他们各自向观众展示了什么、隐瞒了什么,又得出了怎样的结论。总体而言,观众们更支持相对体面的报道方式。Powers最后总结道:“如果镜头前的自杀不再是自杀事件本身,而是又一段媒体塑造并传递的印象,那就意味着……文化不再有任何可信度,受众们对事实本身已然毫不关心。”
在第一次听到Powers这句总结时,我有种心跳停止的冲击感,甚至从骨子里为那样的黑暗未来感到恐惧。然而,用户什么也不信、什么也不在乎正是如今Twitter的现状。尽管这里不乏乐趣,但同时也是“垃圾帖”的天堂。赤诚的信念会被污名化,认真的讨论被打上“不酷”的标记。
所以,我们为什么要从零开始再次重复这样一个注定走向毁灭的过程?有些人确实就是想在Bluesky上再造一个Twitter,但如果后者的AT协议真能成功,那创造出的体验将截然不同。一切重要的和琐碎的,都将只属于自己所在的社区。曾经灯光辉煌、无所不包的“罪恶都市”,也将被一个个小而美的独立圈子所替代。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临近年底,苹果公布了2024年App Store热门应用和游戏榜单,Temu再次成为美国下载量最多的免费应用。
云基础设施市场现在已经非常庞大,很难再有大的变化。但是,因为人们可以轻松地关闭服务器、存储和网络——就像开启它们那样,预测全球云基础设施开支可能非常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