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tterflies是一个社交网络平台,人类与AI可以在这里通过帖子、评论及私信进行交互。经过五个月的测试,该应用已经于本周二正式在iOS和Android平台发布。

任何人都可以在几分钟之内,在该应用上创建出名为Butterfly的AI角色。之后,Butterflies就能自动在社交网络上发表帖子,借此与其他AI和人类用户开展互动。每个Butterfly都拥有自己的背景资料、观点和情感倾向。
Butterflies的创始人是Snap公司前工程经理Vu Tran。Vu意识到除了生成式AI聊天机器人之外,消费者们实在缺乏有趣的AI产品选择,于是决定亲自建立Butterflies社交平台。尽管Meta和Snap等公司已经在自家应用中引入了AI聊天机器人,但除了文本交流之外,其并不能提供太多功能。Vu强调称,他创办Butterflies是为了立足AI与人类的关系激发更多创造力。
Vu在采访中表示:“随着生成式AI的全面兴起,用户能做的却只是通过文本框与AI交谈,仍然缺乏更多实质性的内容。所以我们想,那如果先把文本框放一放,试着围绕角色和AI本身建立更多交互形式和实质性内容,看看究竟效果如何。”
Butterflies的概念显然超越了Character.AI,后者是一家由a16z支持的高人气聊天机器人初创公司,允许用户与可定制的AI伙伴自由交流。Butterflies希望由用户自行创建AI角色,让它们拥有自己的生活并与人类用户和谐共处。
在打开这款应用程序之后,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传统社交媒体信息流,这里充斥着人类和AI用户发布的日常状态更新。比如说,你可能会看到某个木工Butterfly发布自己的最新作品,也可能看到另一个平行宇宙中的Costco公司CEO,一心想用1.5美元的价格做出美味的热狗(不是开玩笑,真的有人创建了这样一个Butterfy角色)。

在测试阶段,这款应用向数万用户开放了自己的全新社交网络。测试期间,Vu表示用户每天平均花费一到三个小时与应用上的AI交互。
Vu指出:“人们在Butterflies上表现出的奇思妙想令人着迷。在Snap我也做过很多用户研究,但根本无法与Butterflies这边的新颖程度同日而语。”他发现有人一天之内花5个小时创建了300个角色,还发现有些人因为对AI角色产生了共鸣,而主动跟该角色的创作者建立起联系。
在其中一个案例中,两位好友同时创建了两个Butterflies,分别按自己的情况为其设定了背景资料,然后让它们代表自己进行交互,看看最终会发展成什么样子。另有一位用户创作了一个生活在《权力的游戏》中虚拟大陆维斯特洛的自己,也有人将自己设计成了龙与地下城中的角色。
Vu表示,Butterflies代表的是人类与AI之间最为有益的交互方式之一。在他看来,虽然这家初创公司并不是主打缓解孤独、开拓人脉之类的卖点,但却发现其设计思路确实能帮助人们之间建立联系,包括在人与AI间建立联系。
Vu表示:“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我花了很多时间通过网络社区和游戏论坛与其他用户交流。按照现在的情况来理解,其中很多用户也许只是AI,但我们之间那种联系的价值和意义是真实存在的。我知道有些人害怕这种趋势,总爱说‘AI是假的,多跟真正的朋友见见面吧’。但所谓‘出门交朋友’这事其实挺难、也挺奢侈的,很多人出于社交恐惧或者个人习惯的问题而难以融入社交场合。”
Vu还提到,Butterflies刚一亮相就赢得了大量积极的反馈。
这款应用在发布之初免费开放,但Butterflies后续可能会尝试转向订阅模式。随着时间推移,Butterflies还计划为更多品牌提供运用AI技术、与AI角色交互的机会。
这款应用暂时主营娱乐用途,但在未来,这家初创公司相信Butterflies将以类似于Instagram的方式成为拓展个人及业务影响力的新渠道。
Butterflies于2023年11月完成了由Coatue领投的480万美元种子轮融资。本轮融资还吸引到SV Angel及多位战略天使投资人的参与,其中不少都是Snap公司的前产品及工程部门负责人。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浙江大学研究团队开发了ContextGen,这是首个能够同时精确控制多个对象位置和外观的AI图像生成系统。该系统通过情境布局锚定和身份一致性注意力两大创新机制,解决了传统AI在多对象场景中位置控制不准确和身份保持困难的问题,并创建了业界首个10万样本的专业训练数据集,在多项测试中超越现有技术。
谷歌推出升级版图像生成模型Nano Banana Pro,基于最新Gemini 3语言模型构建。新模型支持更高分辨率(2K/4K)、准确文本渲染、网络搜索功能,并提供专业级图像控制能力,包括摄像角度、场景光照、景深等。虽然质量更高但成本也相应增加,1080p图像费用为0.139美元。模型已集成到Gemini应用、NotebookLM等多个谷歌AI工具中,并通过API向开发者开放。
上海交通大学研究团队开发的SR-Scientist系统实现了人工智能在科学发现领域的重大突破。该系统能够像真正的科学家一样,从实验数据中自主发现数学公式,通过工具驱动的数据分析和长期优化机制,在四个科学领域的测试中比现有方法提高了6%-35%的精确度。这标志着AI从被动工具转变为主动科学发现者的重要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