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互联网,本可以更广阔

曾经美好的魔法花园,却变成吞噬一切的死亡巨坑。

我小时候脑部得过蠕虫感染,所以我记性不好,只能在不同的平台上使用相同的用户名。自从注册AIM以来,我始终在使用同样的用户名,从未改变过,直到后来的Neopets、Xanga、Livejournal、LikeALittle和Yo等等也是如此。我接触过几十款不同种类的“热门新应用”,它们的生命周期还不如我的老用户名。要想长期保持相同的用户名,诀窍就是早点注册,所以最近我注册了Lemon8和Bluesky,为的就是“抢占先机”。

Lemon8和Bluesky明显都是对现有流行应用的模仿。Lemon8是TikTok针对Instagram打造的同类产品;Bluesky则将矛头指向Twitter,并得到Twitter创始人之一Jack Dorsey的认可。其实这些应用严格来说并不能算竞争对手,而更像是照搬来的复制品——它们跟原版的差异真的很有限。尽管这些平台的构建方式和基本思路有点区别,但从用户的角度看,它们的功能没多大区别。这就相当于餐巾纸和面巾纸的区别,你可以说它们多少存在点差异,但餐巾纸能做的、面巾纸基本也都行。

我们的互联网,本可以更广阔

千万别误会,我可不是说这些应用不给力。它们相当给力,而且是跟原版一样给力!Lemon8的发现算法甚至比Instagram要好得多,在应用中编辑照片更容易,用户体验也更流畅且更智能。Bluesky(目前需要邀请才能注册)不像现在的Twitter那么臃肿,而且审核功能效果不错、速度更快。总之,两位新秀的主要吸引力,就在于既脱离已经腐烂发臭的老平台、又能提供用户们熟悉的使用体验。

但这种复制也代表着想象力的惨败——资本主义特别喜欢奖励这种“微创新”。别做全新的东西,要做就做已经成功、但又比原版再好上一点的东西。毕竟已经有了经过验证的现成概念,能剽窃干嘛不剽窃?于是我们看到成百上千万美元被砸进这些模仿性质的互联网公司,每个人都在不情愿中使用他们的产品,情感寄托越来越成为一种怀旧的表达,这着实令人恼火。当花大价钱做出的东西只是在重复过去时,我总会沮丧地认为我们的互联网本可以更加广阔。

虽然这么看问题真的有点守旧之嫌,但我还记得互联网世界浩瀚无垠的那些日子,那时候这片虚拟世界总有我们没探索过的地方、总有无穷无尽的东西可以阅读。我们能看到什么并不会由云端某处的神秘算法决定,而是我们亲自“冲浪”并捕获而来。

在艺术高中读书的闲暇时光,我会跟朋友们聚在艺术史室的台式机旁边,从那阅读普通用户在艺术方面做的种种离谱探索。这些博客背后是一个个充满激情的人,他们写博客完全是因为自己有故事想要分享。博客的总体思维方式和观点是统一的,因为它们都是一个人赤子之心的反映。我每天会读几十个博客,跟2000年初刚上网的那拨人一样,我也在用Google Reader。

Google Reader的消亡让像我这样的博主深感遗憾,很多人觉得正是它的消失让博客逐渐失去了生命力。这是段充满争议的历史,所以我不发表个人意见。总之,Google Reader本质上是一款设计精良的RSS阅读器,附带友好的交互组件。但它之所以会消失,是因为Google想要颠覆之前公司创始人定下的游戏规则。包括Facebook和Twitter在内,很多后来的大厂当初都是有追求、有坚持的,但一旦面对数十亿美元利润的诱惑,抛弃初心往往就在瞬息之间。
在2004年9月《花花公子》杂志对Google创始人Larry Page和Sergey Brin的采访中,作者问道:

“Google会成为类似于雅虎、AOL或者MSN那样的门户网站吗?不少互联网公司都是做门户网站起家的。毕竟你们提供的服务越多,人们在网站上停留的时间就越长,那你们从广告和付费服务中获得的收入就越高。”

Larry Page予以否定,他的回答是:

“其实我们的业务基础恰恰相反。我们希望你能在Google上快速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并乐于立刻把你引流向其他网站。事实上,这就是我们的重点。门户战略想要掌控你的全部信息,但Google不是。”

是不是非常惊人!大家敢相信这话是从Google嘴里说出来的吗?毕竟但凡大家用过现在的Google,就知道事实并非如此。Google打造了Gmail、开发了Google Talk还有Google Reader,甚至还建立过短命的社交媒体平台Google+。但后来,他们关闭了Google Reader,试图强迫用户选择自己注定失败的社交媒体平台。现在你甚至可以直接在Google上购物。他们还拿下了YouTube,精心设计了连播推荐算法让你看视频一直看到大脑损伤。而且跟其他科技巨头一样,Google意识到坚守底线只是听着好,能赚到钱才是真的好。

我之所以要强调Google Reader之死的重要意义,是因为它标志着互联网开始踏上刻意收缩的不归路。Google Reader消失之后,文章的发现机制迎来彻底的变革。人们不再阅读RSS、查找新站点、关注网站并获取更新提醒。相反,大家开始在Twitter和当时的Facebook上没完没了地下拉,阅读系统推荐的一切。

有那么一段时间,Twitter和Facebook仍然尊重好奇心;但在接下来的十年间,他们意识到这对业务不利,因为好奇心能把人们带来、也会快速把人们带离。于是Facebook开始向新闻公司付费,让他们制作能托管在这里的视频,用户就永远被粘在当前页面上了。Twitter则更改了算法,限制发布包含链接的推文。社交媒体的目标从分享变成了“诱捕”,好奇心成了可能导致用户流失的大害。不信大家到这些平台上看看,现在的它们早已不同于当初。不再有任何探索的乐趣,每个人都在拼命刷存在感,只有关掉页面才能获得片刻宁静。

但这已经成为每一家社交媒体巨头的基本运作方式——打开应用程序的大门,发现一个用户永远无法离开的新世界。总之,要么成为毁灭一切竞争空间的垄断之王(Uber就是这么想的),要么像大型社交媒体那样粘住更多用户来消弭掉互联网上其余部分的必要性、至少是体验价值,只有这两条道能够赚钱。没错,每款社交媒体应用都在不断迭代以确保用户更难关闭应用程序,于是有了Instagram的Reels短视频,有了Twitter的转发按钮,还有粘性之王TikTok。一旦发现用户快速跳过大量推荐视频,TikTok会马上换一批推荐来迎合喜好。已经有很多文章讨论过这种无休止的浏览使用会如何侵蚀用户心智、造成外貌焦虑并引发负面情绪,这里不再赘述。还有一个问题是,这些公司正疯狂抓取用户数据并将其出售。很难想象这种严密监控和商品化的“牢笼”居然打着“良好用户体验”的旗号四处招摇。不良好,一点都不良好。

而Bluesky和Lemon8最有意思的特点就是,它们想要以不同的方法来创造出同样的“泥潭”和“陷阱”。Lemon8似乎注定没有光明的未来,因为它只是简单照搬了Instagram当年玩剩下的坑。拜托,人们之所以愿意加入社交媒体,是因为自己的好友或者想要结交的对象已经在那里了。而Lemon8根本没有这样的群众基础。

Bluesky则尝试以时间倒流的方式来再造Twitter的那些坑,在某种程度上也算成功。通过纯邀请beta版,Bluesky创造了人为需求。只要将邀请码发给那些长期刷帖已经刷到脑子不正常的傻瓜,他们就会不分青红皂白加入进来,于是造成了beta版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Bluesky一直在尽可能将自己与Twitter区分开来,但同时又努力提供与Twitter相近的使用体验。他们在Twitter上发布了很多声明,强调虽然拿了Twitter的资助,但他们不欠对方任何人情。他们宣称Bluesky的目标是创建去中心化的公共对话。老实讲,我都听不懂他们到底在那吼叫些什么。

考虑到其背后的技术人员和资金投入,可能Bluesky的目标就是靠这些语焉不详的流行词为自己塑造“金身”。但对实际用户来讲,它就是个照搬来的复制品。Bluesky不愿、也不能承认一点——它的存在只证明Twitter这种社交媒体模式正走向暮年。很多人都觉得Twitter很烂,它确实不怎么好,而且最近这段时间更是快速恶化。成群的机器人在上边活动,任何一段没怎么过脑子的发言都可能迅速招来狂踩甚至是网暴。无论如何,Twitter不好玩了,就像是一场漫长的婚礼终于接近尾声:现场还在放音乐,有几个人伴着最后的歌曲跳舞。但所有人都累了,都想早点回家。

而对于像我这样的Twitter老用户来说,最可悲的是Twitter本不必搞成今天这个样子。Twitter的管理层自暴自弃地做出选择,这些选择让仇恨盛行、混乱弥漫、乐趣荡然无存。尽管每个人都说Twitter早就该死,但它仍然是纯文本社交媒体的唯一主流选项。之所以还有那么多用户,是因为这里门槛最低,发段文字就行。我们可以在这里讲个笑话,逗朋友们开心。就是这一点点理由,让我们每天还愿意上去刷几下。

上周末,我看到Bluesky开始直面Twitter没能处理好的两个典型问题。首先是冒充问题:某个用户创建了名叫“教皇弗朗西斯”的账户,并转发种种不当内容。很快,该账户就被打上了粉红色标记,称“账户已被标记:冒充”。用户头像被马赛克化。他们的所有帖子也同时被标记为冒充并隐藏起来,只有继续点击“显示”才能阅读。

这跟Twitter多年之前的解决思路完全相反。不同于验证名人用户,Bluesky选择了标记冒充者,而且目前来看效果还不错。毕竟甄别那家伙是不是教皇并非难事,标记清楚就好。

第二个问题是跨性别仇恨的讨论。一位Bluesky用户对跨性别者做出了相当激烈的抨击——虽然程度远远弱于如今Twitter上的水平,但还是遭到大家的抵制,连我自己都点了个踩。我留言说“呕,滚远点,鲁蛇(loser)!”接着不到一小时,这个用户就被封禁了。

我Twitter用了十多年,拉黑那帮散布仇恨言论或性别歧视用户的时间加起来,大概也有几星期、甚至几个月了吧。正是因为习惯了官方无所作为的糟糕体验,现在Bluesky这边的重拳出击才让人感觉格外痛快。

这也是目前Bluesky最得人心的一点。从众议员到普通用户,每个人都能比较坦然地表达自己,不用担心被瞬间淹没在脏话和口水里。现在Bluesky给人的感觉就像是早期的Twitter、Tumblr,甚至是博客。Bluesky又帮我找回了当初的激情,就像是2018年刚刚下载TikTok的那种感觉。但我知道,这一切都是暂时的:任何平台的早期阶段都不缺少幸福和愉快的幻觉。

可随着平台越来越拥挤,直到发展到无法管理的地步,官方将难以标记出冒充者、评判哪些用户过于粗鲁或者极端。总之,在一定的秩序体系之下,保持同理心、探索精神和创造力还不是难事。但我们无法断言Bluesky团队采取的这些措施,能不能随着网站的后续增长继续发挥作用。毕竟“去中心化”本身,就代表他们并不想真正肩负起这部分管理任务。

总之,Bluesky和Lemon8都被设计成了新的黑洞。我们都渴望新鲜事物,不论现实世界还是网络空间,我们想要到那里一探究竟、开心畅玩并受到启发。这些就是正常人的合理诉求——以融洽的方式彼此相处。然而,如果你的公司以盈利为目标,那么几乎不可能真的建立或维持住这样的空间。社交媒体的运作方式,或者说它根据投资者愿景来设定自身意义的现实,就注定了它会偏离最初的航道。它会变得越来越大、越来越宽、越来越深,直到把每个人都拖拽进来。于是曾经美好的魔法花园,终将成为吞噬一切的死亡巨坑。

可硅谷产品的目标就是规模化——无限增长,直到征服一切。之后,立足垄断这一前提攫取无限的利润。所以,我很难想象Bluesky这样的网站能够在未来继续保持现在的运营状态。投资者和创始人在这个社交媒体平台上没有表现出任何前所未有的新想法,他们只是再次启动了那个结局早已注定的毁灭循环。

我想再强调一次,互联网本不该是这样。它不该是那些金融寡头们用钱砸出来的,没人喜欢但人人被迫要用的空间,不该是个再次重复过往一切负面要素的载体。互联网应该更加复杂多变,拥有那些你可能偶然闯入的林地和知道不该贸然探索的深谷。互联网应该是个充满机遇的地方,是个不缺乏惊喜、关联和愉悦的地方,而非像现在这样一切以收益为先。

来源:Defector

0赞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2023

05/11

17:11

分享

点赞

邮件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