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民众最近连周末带假期能休息三天,所以各位苦大仇深的白领们终于有三天可以不用开会了。我也想借此机会,好好掰扯掰扯会议和邮件间的那点事儿。
相信大家都听说过,开会是生产力、员工士气和快乐工作的最大阻力。那么,为什么不直接写封邮件把问题说清楚呢?
我们当然知道邮件的缺点——难以管理,垃圾信息过多。但随着大家逐渐习惯了线上办公,邮件又有了反超会议的势头。人们终于发现,相较于收件箱,线上会议的提醒才真是没完没了、让人头痛。那么会议和邮件,到底是谁拖慢了效率?我们询问了三位编辑,不妨了解下他们的看法。
Ram Iyer:你喜欢开会吗?或者你只是讨厌写作?
当初我曾在一家出版社工作,他们就特别喜欢开会而且效率极其低下。我们的团队有20多个人,大多数人就是安安静静在那坐一个小时,只有少部分人能真正参与讨论。
如果计算一下浪费掉的工时,就会发现每场会议相当于让20人全体少干一个小时的活。这些时间本可以用来做点实事的…… 另外,员工们在参会之后心理压力也会变大。那时候我每次散会后都想抽烟,好几个同事也说有类似的感觉。
但我很幸运,后来换的几份工作都不怎么讲究开会,对用电子邮件和消息收发软件交流表现得比较包容。而随着新冠疫情的突然爆发,很多人开始常态化居家办公,于是突然就有很多朋友和前同事在抱怨会议太多、甚至已经妨碍了他们的正常工作。
于是我开始思考一个问题:如果邮件能起到同样的效果,为什么不用它直接替代会议?既然大多数问题都能靠一封邮件就说清楚、帮每个人节省时间,为什么就非得拉着团队打开视频?
最后,我得出这样一套理论。
当然,这只是我的个人假设:大多数企业其实并不习惯主要靠书面进行交流,因此员工间的默认沟通方式就是对话、而非文字。
由于不鼓励或者不强制要求采用书面交流,于是员工们也慢慢变得不适应这种方式,导致更多人倾向于在会议上口头表达自己的观点。
另外还有跨国协同的问题。虽然我名义上掌握着四种语言的读写能力,但如果突然让我用母语之外的其他语种表达工作方面的内容,我马上就会很慌。
所以口头交流反而是相对公平的沟通渠道。特别是在印度,能不能掌握流利的英语甚至成了阶级划分的清晰指标。很多同事确实没办法用邮件清晰表达自己的想法,特别是难以跟别国同事把问题讲明白。
在这方面,直接开会反而更好。会议更适合在重要的决策议题上求取共识、建立信任,也能透过语音和语调等细微差别表达出邮件难以承载的情感、更好地解决冲突。但哪怕有千般好,会议的原罪仍客观存在——对时间的巨大浪费。
而这正是异步消息收发平台的意义所在。每个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开展交流,不会浪费任何人的时间。企业和管理者也能在其中发挥作用:与其单纯强调某一种沟通方式,不如倡导和鼓励大家选取最适合自己的多种途径。
我本人也是花了很长时间,才意识到掌握良好写作技巧的重要意义。如果企业能够鼓励、培训和帮助员工获得这方面的技巧,那他们在这个工作和生活全面网络化的时代下更加游刃有余。而且还是那句话,邮件的效率真的更高。
Alex Wilhelm:文字是最高级的交流方式
首先,我尊重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我们各有专长,所以不可能存在一定之道。有些人确实更适应口头交流,觉得这样比书面传递更容易理解。但群体交流必然涵盖众多个体,所以最终还是得做出取舍。也就是说,无论我们如何争取公平,总会让某些人付出一点额外的成本。
根据我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经历,我发现管理者一般要比个人贡献者更外向。因为管理者的职责就是为团队制定沟通规范,而这些标准往往会按他们自己的专长制定——自然就是重视口头表达的会议喽。
于是乎,口语交流就成了团队之间的沟通规范,而这里头其实是有问题的。
问题何在?就在于虽然有些人确实更适应口语交流,但对于擅长文字交流的人们来说,他们在会上整理资料的难度会更高。这种难度,源自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之间的速度差异。如果大家整理过现场笔记,就会发现记录文字时的速度往往跟不上场上说话者们的速度。而这也恰恰是很多会议所追求的目标——快速流畅、直击要害、不加废话。面对一套组合拳,谁能记录得过来呀?
而这也就形成了我的一条基本观点。书面文字之所以优于口语表达,就在于能更好地向受众传达意义。文字不仅让发言者有更多时间梳理自己的观点、保持内容简洁,同时也有助于防止错误和遗漏。在发布之前,还可以提前让他人阅读文档;相比之下,在口语对话中获取实时反馈就困难得多。这里再说几句关于多语言的问题,在使用非母语时,大多数人其实都希望能有充裕的时间好好准备,而不是把大量脑细胞浪费在生疏的单词和语法上。
演讲是门艺术,我们当然应该找机会训练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但一旦涉及到团体交流,我们就不能把这种表达能力的门槛设置得太高。相比之下,文字表达的标准就更容易达成,让我们对交流效果拥有更可靠的预期。
最后,我承认自己是个愣头青,所以文字对我来说能更准确地表达意见、获取交流成效。亚马逊这家公司有很多问题,但这里对书面备忘录的重视真的很好,让员工真正获得了长期思考能力。
Annie Saunders:邮件焦虑真实存在,我们得想办法解决
前面说得这么热闹,但我要给邮件提点反对意见。
首先要明确一点:我做编辑工作已经有15年了,所以我有丰富的经验可以证明,其实很多很多人都没法用文字顺畅表达自己的观点。
而且大家多少都有点偶像包袱,总感觉自己的文字功底会成为他人品评的对象。他们担心、也确实有人会指出标点、用词或语法上的一个个小错误,“这真的会让人发疯。”
情况当然不该这样,否则大家根本就没心情干工作了。所以我们最好能达成一个共识:我不挑你,你也别挑我。大家只要能看懂对方想表达什么就够了,因为如果不选邮件,那就只能选开会。
会议是效率的大敌,相信这点早已经是共识。甚至不少初创企业就专门负责改进线上会议的效率。
很多人都抱怨过,“这事明明一封邮件就能解决”。对,大多数会确实没必要开,发封邮件就能解决。但如果管事的人不喜欢邮件,他们就是想口头表达,该怎么办?
而且书面表达焦虑症也真实存在:很多医生、新闻媒体记者和社会工作者都拜托我修改过他们的邮件、简历、求职信和工作报告。他们不敢随便把自己写的东西发出去,总想先找个专业人士给看看。
当然,我也觉得文字表达应该严谨一点、优美一点,但搞到这么紧张就真的没必要了。这明明是一封简单邮件就能解决的事,只要内容没有原则性问题,请安心把它发出去好吗?
其实我们说的和我们写的是同一种语言,数字通信只是加快了其中一些表达“规则”。所以不妨放松一点,也许卸下偶像包袱后的你我才能更好地了解彼此。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AMD CIO的职能角色早已超越典型的CIO职务,他积极支持内部产品开发,一切交付其他部门的方案都要先经过他的体验和评判。
医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应当考虑到AI将如何改变医生的岗位形态(以及获得的薪酬待遇)。再结合专业培训所对应的大量时间投入和跨专业的高门槛,这一点就更显得至关重要。
我们拥有大量数据,有很多事情要做,然后出现了一种有趣的技术——生成式AI,给他们所有人带来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巨大的,我们在这个领域正在做着惊人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