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克不久前宣布在中国实施“4+1”的混合办公模式,也就是4天去公司,1天远程办公。采取这种措施的企业已经越来越多,有的就算没有施行混合办公,但由于员工分布在不同的城市,远程会议与协作也早已成为常态。
然而,突然出现的会议需求总是让人手忙脚乱,笔记本电脑虽然能解燃眉之急,却受限于硬件条件,拾音效果差、扬声器音量太低,大幅拉低了会议效率,甚至影响工作进度。
这也是远程会议诞生多年,人们却始终讨厌它的原因之一。
远程会议对音质要求颇高,可是笔记本厂商需要在宝贵的机身空间中兼顾CPU、屏幕、键盘等“核心体验”,收音和扬声器的品质早已被边缘化,如果远程会议是常态,每次都是这样的会议品质,当然毫无效率可言。
而惠普Poly博诣,正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而来。
它特别针对不同办公场景的痛点,将专业能力结合用户的真实需求,全面提升办公过程中的影音体验。例如我手上这台Poly Sync 10全向会议麦克风,它的全向拾音技术可以清晰捕捉房间每一处的声音,出色的扬声器表现,不论多么嘈杂的环境,都能确保声音清晰,几乎就是一台随身携带的会议室。
把会议室带在身上
Poly Sync 10拥有十分小巧的体积,大小几乎等同于一部手机,重量也只有280g,我背包上最小的口袋都能放得下。
机身延伸出一条总长1.5m的线缆,能根据需求调整长度,在家里的办公桌上可以调短一点,放电脑旁边,在会议室也足够“甩”到桌子中间供所有人使用,相当灵活。
线缆自带的是一个USB-A插头,但是我的电脑上只有USB-C的接口,官方贴心地附送了一个USB-C转换器,十分小巧,接上后也只多出来一小截。
更便利的是,Poly Sync 10不需要特别安装驱动,连上立刻就能用,十分简单粗暴,在外面和同事一起开会的情况下,如果我的电脑没电了,也能直接连到同事的电脑上继续讨论。
对于经常出差和外出办公的人来说,带上Poly Sync 10就像带着一个会议室,随时随地开启远程会议。
Poly Sync 10的机身表面扬声器防尘罩之外的部分采用了磨砂质地,是一种哑光表面,不容易沾染指纹。IP64工业级的防尘防水保护,可以充分应对会议室、办公桌容易出现的水杯泼洒、粉尘渗入,足够耐用。
应对头脑风暴这种耗时更久的远程会议,这种外设常常会出现发热的情况,Poly Sync 10特别在机身底部设计了一个散热孔区域,长时间使用也能确保稳定运行。
作为一款专为远程会议设计的产品,Poly Sync 10机身拥有多个快捷键,并且采用触控的操作方式,配合多色LED指示灯,不用在电脑上切换软件界面就能确认通话状态:
默认状态,显示蓝色灯光,调节音量时,LED灯亮长度会发生变化,这种状态下也能作为普通外接扬声器使用,音效比电脑自带的强太多了。
通话状态下,LED显示绿色灯光。
静音状态下,LED显示红色灯光。
除此之外,Poly Sync 10也特别针对部分会议软件设计了快捷键,比如我可以用它快速启动微软Teams,十分方便。
会议专属的声音体验
当我在会议室与远端同事进行会议时,Poly Sync 10的双阵列麦克风可以采集3x3平米空间内各个方向的声音,所有与会者的陈述都能清晰传达到远端,50mm双无源低音反射扬声器,确保声音清晰。
更厉害的是,它的收音、发音能同时进行,而且不会出现回音,不管会议讨论得多激烈,两端同时讲话都不会有任何一端被静音,讨论过程就像线下会议一样。
除了微软Teams,Poly Sync 10还能很好地兼容腾讯会议、钉钉、ZOOM等主流会议软件。由于它采用“傻瓜式”的操作体验,所以即便是用微信、QQ也能使用,软件选择可以全凭习惯。
对于当前快节奏的工作模式,这种简单的使用方式也帮我节省了不少时间和精力。应对远程会议、在线协作这样的现代职场办公新常态,除了网络的稳定性,音质更是影响会议质量与成效的决定性因素,Poly Sync 10不仅能够充分确保收音、发音的声音品质,专为会议设计的交互体验,以及出色的便携特质,也让它真正成为职场人的会议利器。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Xbox 部门推出了名为 Muse 的生成式 AI 模型,旨在为游戏创造视觉效果和玩法。这一举措反映了微软全面拥抱 AI 技术的战略,尽管游戏开发者对 AI 持谨慎态度。Muse 不仅可能提高游戏开发效率,还有望实现老游戏的现代化改造,但其实际效果和对行业的影响仍有待观察。
Sonar收购AutoCodeRover,旨在通过自主AI代理增强其代码质量工具。这项收购将使Sonar客户能够自动化调试和问题修复等任务,让开发者将更多时间用于改进应用程序而非修复bug。AutoCodeRover的AI代理能够自主修复有问题的代码,将与Sonar的工具集成,提高开发效率并降低成本。
人工智能正在推动数据中心的变革。为满足 AI workload 的需求,数据中心面临前所未有的电力消耗增长、散热压力和设备重量挑战。应对这些挑战需要创新的解决方案,包括 AI 专用硬件、可再生能源、液冷技术等。同时,数据中心还需平衡监管压力和社区关切。未来数据中心的发展将决定 AI 技术能否实现其变革性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