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CEO谈Figma未能卖给Adobe之后的新生活

出售不成的Figma仍然蓄势待发,坐拥10亿美元资金和宏伟的扩张计划。

上周,The Verge采访到Figma公司CEO Dylan Field,这也是他自监管机构强制要求Adobe放弃以200亿美元收购Figma之后首次接受专题采访。很遗憾,如果当初成功,这将成为软件行业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交易之一。

在这场访谈中,Field还对AI、X高管离职等问题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终于解脱了!”

很少有人能把自己创立的公司卖出几十甚至上百亿美元,而筹划许久却最终失败的几率就更低了。

前CEO谈Figma未能卖给Adobe之后的新生活

Figma公司CEO Dylan Field就拥有这样一段千载难逢的经历,监管机构出手阻止了Adobe高达200亿美元的收购邀约。这样的消息并不轻松,对于那些相信自己的早期努力将获得巨额回报的Figma元老来说更是如此。因此Field现在开始向有意离职的老员工提供遣散费,已经有4%的员工选择接受。他还将Figma的内部估值降低至100亿美元,基本回到了2021年的水平。

但与此同时,Figma相较于2022年9月首次表示同意Adobe的收购时,似乎市场地位还更加有利。据我们了解,该公司随后一直保持着正现金流,到2023年结束时年化收入已达6亿美元——较上年增长40%左右。Figma的主要竞争对手InVision则运气不好,已宣布将停止运营。再加上Adobe需要就交易失败向Figma赔偿10亿美元,如今的Figma仍然掌握着可观的资源和力量。

前CEO谈Figma未能卖给Adobe之后的新生活

Field表示,他这次想拿这笔钱搞搞收购,而且继最近推出Dev Mode(Figma首款面向软件开发者的产品)后寻求新的业务扩张方向。他解释道:“Figma从来不单单是款设计工具。”当然,他也坚定相信生成式AI将在设计流程中发挥出愈发重要且积极的作用。

他表示:“早在2012、2013年我们就做过尝试,但当时面临着诸多技术限制。但现如今,这些限制已经不复存在。”

以下为访谈过程:

在意识到Adobe的收购交易无法达成,但又必须把这个坏消息传达给公司员工乃至全世界时,您的心情是怎样的?

那段时间我的情绪一直非常紧张,因为监管过程始终充满压力。也正因为如此,在漫长的16个月时间里,我们根本不知道Figma的未来在哪里,更不清楚公司和个人的命运会飘向何方。所以当尘埃落定之时,虽然不是好消息,我们还是松了一口气。

在整个收购协商期间,我们也在合法范围内不断对团队做出调整。所以老实说,交易取消的消息一出,全体员工其实都找到了当初建立Figma、彼此携手的初心。我曾邀请大家在全公司带薪休假的第一天过来玩,结果报名参加的人数远超预期。那种感觉真的很轻松,充满了活力。人们一边聊天一边开着玩笑,总之大家都对Figma继续独立运营的前景感到乐观。

您本来可以在交易审查过程中先把业务放一放,不做过多干涉——但您没有,反而雇用了500多人、召开了一次大型会议,还交付了一大堆新成果。

《纽约时报》最近一篇报道提到,在去年的Config大会之后,Figma一项员工调查显示“倦怠感和被截止期限压垮的感觉开始激增”。我很好奇,面对公司这段时间的紧张局面和员工们的身心俱疲,您是怎么处理的?对于这样一笔悬而未决的交易,您是不是抱有很大的压力,想要从根本上证明自己的价值?

其实没那么复杂。我确实也纠结过,但后来一想,“最重要的肯定是维持住Figma已经建立起来的文化”——也就是一种创业文化、一种紧迫感,一种快速行动并快速发展的文化,确保我们继续把手头的事情做好。而且我最提倡的价值观之一就是保持“随心所欲”,也可以叫松弛感:如果大家正好发现一项重要的工作而且还没人在做,那你就把它接过来。

所以我意识到,维持住这种文化对我来说才是重中之重。而其次,无论交易最终能否成功,无论我们是要加入Adobe还是继续作为独立公司,最根本的仍然是要借此机会让自己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大,始终拥有快速行动、快速执行和快速交付的能力。

其实当初之所以打算接受这笔交易,就是为了能让Figma进一步实现自己的愿景,获得比独立运营更强的规划和行动能力。所以收购并不是目的,快速发展才是。而如果因为交易而放慢了脚步,那就本末倒置了。所以无论接受收购还是保持独立,我们都得留住自己的优势。

上个月,您刚刚更新了员工的补偿方案,打算补偿因为交易失败而造成的价值损失。您还公布了一项“Detach”遣散计划,任何想要离职的员工都可以申请。这么做是为了什么?

我想确保每个留在Figma的员工都以继续尽心尽力。我们真的没法责怪那些在Figma工作了多年,现在感觉身心疲倦的老朋友;或者是冲着会被Adobe收购才加入,但最终发现Figma仍是独立初创企业的员工。这纯粹是个人选择,应该得到充分的尊重。

所以我想用这种态度向每位员工宣告,大家仍然是Figma的好朋友。如果愿意,各位也可以在6个月之后重新申请入职。但我希望明确谁愿意继续留下,如何看待Figma的前途和命运。我们毕竟是一家初创公司,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有很多目标有待达成。

有多少员工接受了这份遣散计划?

大约占全部员工的4%,50多个人吧。

这个数字出乎你的意料吗?我觉得你是不是本以为会更少些。

确实,我之前也跟大家说过,如果没人愿意离开那可就太棒了。老实说,我自己心里其实也没底。毕竟归根结底,有一部分人做出艰难的选择并决定离开并不是坏事,至少他们直到最后也仍然跟Figma公司保持着积极的关系。所以如果结局注定是场遗憾,那我觉得用这种积极的方式肯定更好。

对于很多打算离开的员工,我都找机会跟你们当面交谈过,至少亲自打个招呼并感谢他们为Figma做出的贡献。事情能以这样的方式结束还算不错,就是说现如今的Figma正空前团结,人们迫切想要投身于新的、令人兴奋的工作当中。

Adobe向你们支持了10亿美元的赔偿金,您打算用这笔现金做点什么?

Adobe是一家了不起的公司,我们很幸运能够在这段时间跟他们保持往来。Figma希望继续成为一家高效的企业,因此我们也致力于把这种关系维持下去。

我认为,现在Figma终于有机会开展更多战略并购,我们也在努力思考其中蕴藏着哪些机会。我们对此还没有明确和统一的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这必然给Figma带来了进一步扩大疆土的机会。

在我们看来,Figma绝不单单只是一款设计工具,更是一家企业、一套平台。我们当初创立Figma的初衷,就是想要消除想象力与现实之间的鸿沟。我们经常听到人们说,“嘿,这点子听起来不错,但我不知道实际做出来是什么样子。能不能再讲得具体点,我们好按这个路子招聘新员工?说真的,把这些东西堆到人家面前,只会搞得两眼一抹黑。”为此我们决定开发出North Star,让所有人都能参与到设计中来。

而现在,我们再次迎来非常有趣的历史性时刻。我觉得这两种愿景正在融合,特别是在我们最关注的产品设计流程当中。

现在,我们有很多机会思考以往AI还不成熟时无法实现的方案,尝试突破这些抽象边界。在Figma创立早期,我们曾经做过这方面探索,想要帮人们更快将想法转化成现实。早在2012、2013年我们就做过尝试,但当时面临着诸多技术限制。但现如今,这些限制已经不复存在。

您认为Figma未来会逐步发展成更趋通用的生产力软件吗?比如说像笔记应用那么简单易用?另外,您希望它能朝着哪些领域延伸?

我真心希望能行,比如“让我们捋清思路、获取支持、设计、编码、交付并衡量软件所需要的完整价值链。我们该如何补全这条价值链?”这项工作可以通过合作伙伴关系来实现。具体来讲,我们肯定不会因为你有此一问,就贸然把笔记功能塞进Figma。但我很乐意加深与现有厂商的合作伙伴关系。

那您现在还愿意跟Adoba保持合作吗?经历了前前后后这么多波折,您跟Adobe那边的关系怎么样?

关系很好,我仍然对Adobe的一切深感赞叹。我们跟Adobe一起合作过很长时间,我一直在向他们学习各种东西,了解他们的业务经营方式,还有如何以规模化方式开发产品并服务市场。当然,这里面也仍有不足之处,毕竟受种种现实条件所限,各方之间能够分享的内容还不够全面。但我们至少能够以坦诚的态度坐下来,探讨各方能够在哪些角度尝试合作。虽然目前还没有具体计划,但我非常渴望能进一步加深双方的往来。

Figma未来会成为上市企业吗?从目前来看,这似乎是最顺理成章的结果。比如您接下来再收购几家公司,然后等个两、三年把Figma推向股市。

我觉得我们还有很多可做的工作,战略并购也并不是Figma唯一的发展途径,目前面前可以选择的探索和合作路径还有不少。

但你说的也没错,接受风险投资的初创企业一般只有两条路可走。要么接受收购,要么自己上市。我们之前明显是对收购这条路进行了一番尝试,那剩下的就只有上市了。

前段时间,您刚刚演示了Figma产品中的一些生成式AI功能。我认为AI终将取代某些岗位,但也有些岗位不会被取代。随着时间推移,您觉得AI是否、或者说将如何取代人类设计师?至少是承接设计流程中的相当一部分环节?

我个人认为,AI提供的是一个降低了门槛、但又拉高了上限的机会。也就是说,能让更多人参与到设计过程中来。哪怕他们并不清楚Figma是怎么回事、该怎么用,也能贡献自己的灵感并将其转化成视觉效果。我们是一家非常关心技术普及的公司,那么该如何让更多人能参与到这个过程中来呢?答案应该就是AI,它能够提高效率,也能帮助设计师用更少的时间完成更多工作。我们目前正在着力研究这两个方向。

如果把视角放大到整个知识类工作领域,那我觉得AI总体仍然是一种能够帮助人们高效完成工作的工具和范式,还达不到替代方案的水平。我真心认为AI会成为非常有用的工具,但也清楚它在幻觉、潜在错误等方面的局限性。哪怕是用它处理那些最无聊、最繁琐的简单任务,也仍然离不开人的介入和检查。比如对作家来说,肯定比任何人都知道目前的模型还没办法真正进行文学创作,更不用说根据对话内容提取上下文、发现最关键的问题,或者表现出职业记者的那种敏感性和专业智慧。

所以说要想真正完成出色的设计,就必须在上下文窗口之内把握住那些关于品牌体验、用户情感或者即兴思考的关键和亮点。我暂时也不清楚具体该如何实现,所以短期之内AI只能作为业务环境的一部分,为人类提供点力所能及的帮助。

在您看来,用户数据对于模型训练有没有切实的业务价值?既然拥有了自己的多模态数据语料库,您肯定会用它做点有趣的探索吧?

来自设计师群体的数据当然很有意思,但对我们来说这仍是一片有待开发的处女地。为了以规模化方式推进这项探索,我们希望能跟用户社区通力合作,并以符合用户社区整体价值观的方式做好这件事。比如说通过GPT-4的帮助,我们就能快速发现数据中蕴藏的种种模式。目前我们还没有正式起步,但随着时间推移,我们肯定有机会认真思考数据内容和应用方向。不过就当下而言,我们还没有迈出实质性的第一步。

最后提个简单的问题:身为CEO,您从这次充满波折的Adobe收购案中学到的最大教训是什么?

奋斗不懈,永远要全力以赴。

来源:The Verge

0赞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2024

02/23

10:41

分享

点赞

邮件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