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2022 Google开发者大会在上海正式开幕,本届大会Google以“共码未来”为主题,面向开发者介绍了Google最新技术进展和开发工具的迭代更新,同时也介绍了Goolge针对中国企业出海、中国乡村教育上的投入。
中国有庞大的开发者人群,仅从数量上来看,中国开发者在全球开发者中占比高达20%,因此,中国开发者也是Google应用生态极为重视的一股力量。
Google大中华区总裁陈俊廷表示,Google一直努力为本地开发者和合作伙伴提供持续的支持,并和他们一起打造面向当今和未来的产品与服务,共码未来。
实际上,中国开发者已经在Google应用生态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据Google北京研发中心总经理陆韵晟介绍,在2021年Goolge Play年度榜单上,共有25个中国开发者团队的33款产品和游戏在全球不同地区拿下了48个年度最佳奖项。
同样是在这场大会上,Google分析了当下新的硬件趋势,并将Google就此做出的应对策略进行了详细剖析。
Android大屏新趋势,开发环境再演进
过去十几年里,Android以手机操作系统为世人熟知,实际上,Android的用户不仅仅来自于手机这一款产品,还有诸如电视、汽车、平板等众多产品。
从用户规模来看,Android在全球范围内拥有超过30亿活跃用户,其中就有近5亿用户来自其他硬件产品(非手机)。
如今,随着大屏设备逐渐成为主流,拥有如此规模的Android生态也做了进一步迭代。
2021年10月,Google正式对外发布了Android 12L,这是一个专为平板电脑、折叠屏等大屏幕设备打造的全新操作系统;2022年8月,Android 13正式版发布,Android 13在前代系统基础上进一步针对隐私、生产力、现代标准进行了增强。
就在Android系统做出适时更新时,Android 开发工具也针对多设备协作和高效率开发进行了相应的优化。
在此之前,Android为开发者构建了完备的工具体系,Android Studio和Kotlin编程语言是Android为开发者提供的开发环境,Material Design、Jetpack Compose是Android为开发者提供的UI框架,通过这一框架开发者可以实现跨设备一次性开发,Jetpack开发库可以帮助开发者减少代码、保证样本兼容性,Google服务可以帮助开发者增强应用功能和体验。
Google开发者技术推广工程师陈卓指出,Android 12L和Android 13加入了大量针对大屏幕设备的优化,例如任务栏、多任务、键盘鼠标操作、应用兼容模式等,今年Android将在大屏上大展宏图。
目前,Google内部包括YouTube、Google Map、Google photo等应用已经开始针对大屏设备进行优化,针对开发者生态也发布了大屏应用质量指南和布局规范,帮助开发者为大屏幕优化应用提供指导,并提供了相应的测试工具,Jetpack开发库针对大屏开发加入了诸多常用功能,Jetpack Compose 1.2稳定版也加入了可下载字体、嵌套滚动互操作、懒布局、文字放大镜等功能。

针对多设备协作,Google今年7月发布了Jetpack Compose Wear OS版,以此帮助开发者将过去的开发经验用于构建开发智能手表应用。
在此之前,Google和三星联手打造了WearOS可穿戴系统,整合Fitbit和WearOS优势的Pixel Watch也将于今年秋季正式发售。此外,Google自己的Pixel平板电脑预计会在明年面世。
加入中国企业出海孵化和乡村教育的Google
2021年中国新成立的公司超过2600万个,这是一个庞大的创业群体,而面向这其中的出海创业者,Google推出了出海创业加速器项目,入选该项目的创业公司可以根据自身业务情况与Google业务专家或已经获得成功的出海业务创始人进行一对一实战辅导,这其中不乏一些针对新技术的应用和尝试。
在今年5月的Google I/O大会上,官方曾对外发布Immersive Stream XR,该技术可以通过创建扩展现实体验并推送到数百万台移动设备,以此提供交互性更强的用户体验。据悉,已经有中国开发者将这一技术应用到具体产品中,据陆韵晟透露,跨境家居电商Aosom就已经通过Immersive Stream XR在移动端搭建应用。
今年Google I/O大会上展示的另一项备受关注的技术是Youtube自动翻译字幕技术,这一技术进一步被应用到了移动设备上,创作者可以通过16种自动翻译视频字幕链接全球观众,这一技术方便了诸如短视频内容这样的文化出海。
在本次大会上,Google也官宣与中国合作伙伴推出了「观妙悦色」艺术互动实验项目,该项目结合中国非遗作品和文化地标,让用户绘制出属于自己的斑斓世界,以全新的视角走进博大精深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计算机开源技术的启蒙和普及方面,Google也一直都有投入,通过组织面向大学、高职和中小学教师的在线师资培训班,让更多学生成为开发者。截止2021年末,已经有600+所高校和1900所中小学参与到在线培训中。
陆韵晟介绍称,2020年,Google在中国推出免费数字营销人才项目,并持续丰富针对高校学生和教师数字营销和师资培训体系,成功入选教育部学生2022年学生人才培训就业支持项目。
据悉,首期申请该项目的院校中,超过50%来自中西部学校,通过这一系列的编程课程设计、教师培训、编程器材支持,Google将对编程的热情和知识带到中国乡村校园,为当地孩子打开编程大门。
Google最早是由拉里·佩奇、谢尔盖·布林两位斯坦福大学的学生在车库创立,创立之初就抱有“整合全球信息供大众使用,使人人受益”愿景,如今的Google正是在通过自己的技术体系、工程师文化和开发者生态来践行这一愿景。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谷歌发布新的AI学术搜索工具Scholar Labs,旨在回答详细研究问题。该工具使用AI识别查询中的主要话题和关系,目前仅对部分登录用户开放。与传统学术搜索不同,Scholar Labs不依赖引用次数或期刊影响因子等传统指标来筛选研究质量,而是通过分析文档全文、发表位置、作者信息及引用频次来排序。科学界对这种忽略传统质量评估方式的新方法持谨慎态度,认为研究者仍需保持对文献质量的最终判断权。
武汉大学研究团队提出DITING网络小说翻译评估框架,首次系统评估大型语言模型在网络小说翻译方面的表现。该研究构建了六维评估体系和AgentEval多智能体评估方法,发现中国训练的模型在文化理解方面具有优势,DeepSeek-V3表现最佳。研究揭示了AI翻译在文化适应和创意表达方面的挑战,为未来发展指明方向。
Meta发布第三代SAM(分割一切模型)系列AI模型,专注于视觉智能而非语言处理。该模型擅长物体检测,能够精确识别图像和视频中的特定对象。SAM 3在海量图像视频数据集上训练,可通过点击或文本描述准确标识目标物体。Meta将其应用于Instagram编辑工具和Facebook市场功能改进。在野生动物保护方面,SAM 3与保护组织合作分析超万台摄像头捕获的动物视频,成功识别百余种物种,为生态研究提供重要技术支持。
参数实验室等机构联合发布的Dr.LLM技术,通过为大型语言模型配备智能路由器,让AI能根据问题复杂度动态选择计算路径。该系统仅用4000个训练样本和极少参数,就实现了准确率提升3.4%同时节省计算资源的突破,在多个任务上表现出色且具有强泛化能力,为AI效率优化开辟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