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至顶科技“2021年度凌云奖”获奖名单正式公布,凭借在数字化办公领域的技术创新与完善的产品服务能力,华为商用笔记本MateBook B7-410 荣获凌云奖工作空间类“2021年度商务笔记本”。
作为科技界最为权威的媒体奖项之一,2021年度凌云奖是由至顶科技旗下的至顶网联合科技行者共同推出,结合每年IT各领域的最新发布、业内各方技术专家的专业判断及用户调查结果以共同评定各奖项的获得者,因此也被认为是当年技术和产品创新的风向标,是用户采购企业级IT产品和服务的重要参考。
回顾个人电脑发展史,PC曾被奉为绝对意义上的主力生产工具。而随着时代发展,工作节奏越来越快,移动办公、轻办公等多样化办公场景应运而生,传统PC已无法全面满足日益复杂化的办公需求。无论是企业还是消费者,都在寻找一款高效“生产力工具”,期待一种全新的生产力系统,可以实现多设备之间的无缝互通。
华为踏入PC行业的第一要务,就是通过对市场和人群的洞察,充分挖掘用户的需求与痛点。面对多设备之间带来的“孤岛”效率桎梏,华为从系统底层打通Windows系统和安卓系统之间的藩篱,通过分布式理念,开发出多屏协同、一碰传等互联互通解决方案,为用户带来跨设备无感链接、信息无缝流转的全场景智慧体验。
全场景生产力,让办公更智慧、高效
作为一款全面屏超薄智慧笔记本,华为 MateBook B7-410在不牺牲性能的前提下,成功在功能上找到平衡,全面继承华为全场景智慧体验的能力,搭载多屏协同和华为应用市场,让笔记本和手机默契协作、无界交互,让办公更智慧、创造更高效。
基于革命性分布式技术,华为 MateBook B7-410可带来多屏协同的智慧体验。只需要“碰一碰”,即可建立笔记本和手机的多屏协同,实现设备之间的无缝协同。用户只需聚焦一个屏幕,免去在两个设备屏幕之间反复切换,让办公更便捷、更智慧,大大提升工作效率。
芯片级保护,安全稳定可靠
作为办公的重要载体,商用笔记本的数据安全备受关注。安全性与可靠性成为企业选择商用笔记本的重要考虑因素。华为MateBook B7-410采用了TPM2.0安全芯片,从多个环节保障用户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它不仅可以存储、管理BIOS开机密码以及硬盘密码,还能对系统登录、应用软件登录进行加密。此外,其还采用了指纹电源键,开机登陆更为安全,隐藏式摄像头也从根源上杜绝隐私泄露的可能。
除了隐私保护,移动办公也成为大趋势,也对便携性提出高要求。华为MateBook B7-410采用高端航空铝合金一体成型的超轻薄一体化机身,搭载一块13.9英寸 3K触控全面屏,屏占比91%,沉浸式办公不在话下。并且,重量仅为1.33Kg,外出、会议携带轻松便捷。轻薄之下,华为MateBook B7-410蕴藏专业性能,能轻松应对复杂应用场景。
切斯特菲尔德曾说过:效率是做好工作的灵魂。不可否认的是,一场办公变革正在全球发生,从餐桌到化妆台,甚至到车库,都成为了人们应急的工作台。远程办公促使大部分人的工作进入了“秒级响应”时代,一款诸如华为MateBook B7-410这样的高效生产力工具,打破时空局限,带来全场景办公体验之时,还能快人一步。
基于此,凌云奖特以颁布「2021年度商务笔记本」于华为MateBook B7-410。至顶科技2021年度凌云奖完整榜单请参见:https://www.zhiding.cn/zdnet/21awards.shtml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MinIO正在其对象存储与生成式AI之间构建连接层,涉及采用Iceberg表格的结构化形式。联合创始人兼联席CEO AB Periasamy表示,生成式AI推动了企业数据基础设施需求,直接促进公司增长。MinIO员工数量已达160多人,并积极扩展市场业务。公司正致力于解决大规模结构化数据与大语言模型之间的桥接问题,特别是如何让LLM理解Iceberg表格等结构化数据。
Salesforce AI Research团队开发的MCPEval框架为AI助手工具使用能力评估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该框架基于Model Context Protocol标准,实现了从任务生成到深度分析的全自动评估流程,测试了十个AI模型在五个真实领域的表现,揭示了当前AI助手在执行过程与完成质量间存在普遍差距,为AI助手选择和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详细解析2025年笔记本处理器市场格局,涵盖Intel、AMD、高通和苹果四大厂商的最新CPU产品线。苹果M系列芯片凭借出色的性能和续航表现位居榜首,Windows平台推荐高通骽龙X系列处理器。文章深入对比x86与Arm架构差异,分析各品牌处理器的核心数量、线程、时钟频率等关键参数,并详细介绍集成显卡、AI加速器NPU等技术发展,为用户选择合适的笔记本电脑提供全面参考。
麻省理工学院研究团队开发出能够像人类一样理解物理世界规律的AI系统。该系统通过自主观察物理现象学习,无需人类预编程物理知识,能准确预测复杂物理场景中的物体行为。这项技术在机器人、自动驾驶、科学研究等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标志着AI从简单模仿向真正理解世界规律的重大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