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最高法院在一项裁定中表示,AI不得在专利中被指定为新方案/产品的发明人。此项裁定,也将人类与愈发智能的机器之间的复杂关系再次摆上台面。
Kitchin法官在上周三宣判时表示同:“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发明人」必须是自然人。只有人类能够作为发明的主体。”
Imagination Engines公司创始人Stephen Thaler于2018年发起了这项申请,以发明人身份为自己的AI机器DABUS申请专利。Thaler向各专利机构申请将DABUS列为可轻松抓取食品容器的机器人的发明者,以及能够在紧急情况下亮起警示灯功能的发明者。
欧洲专利局(EPO)和英国知识产权局(UKIPO)均拒绝了这项申请,理由是发明申请中的主体必须是自然人,而不能是机器。如今,英国最高法院维持这一裁定,也是国际范围内国家级最高法院首次就此类案件做出判决。
在被问及对这一判决的感想时,Thaler回应称:“DABUS是一种具备感知能力的合成有机体,并在事实上构思出了新的功能性发明。遗憾的是,没人愿意深入研究技术本身,反而进一步助长了社会层面上的成见和刻板思维。”
Thaler是人工发明家项目(Artificial Inventor Project)组的成员,该项目组由研究人员和律师组成,尝试在没有传统人类发明者/创作者的情况下为AI生成的输出寻求知识产权。他们认为,赋予AI系统专利权将鼓励企业投资开发AI系统,让他们更有信心为相关成果申请专利保护。
尽管美国、欧洲和英国当局几乎都不支持这一观点,但DABUS却出人意料地在南非和澳大利亚成功申请到了专利权,并因此引发强烈反对。
也有一部分专家认为,为机器授予专利权可能并不像某些人认为的那么荒谬。
Linklaters律师事务所合伙人Yohan Liyanage在接受彭博社采访时表示,考虑到AI能力的迅速发展速度,这个问题“未来可能需要重新进行思考。”在她看来,“如果英国政府真心希望让自己成为AI超级大国,则很可能需要进行立法干预,允许为AI系统独立创造的发明提供专利保护。”
不管未来结果如何,这项裁定至少激起了人们关于智能机器在现行社会中应发挥何等作用的热烈讨论。既然AI能够发明新的思路,为什么不能得到应有的认可?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谷歌今日发布Gemini Enterprise,这是一个集成了先进AI模型、聊天机器人和智能代理的一体化企业平台。该平台提供统一聊天界面,可安全连接各种数据源,包括Google Workspace、Microsoft 365等企业应用。平台内置超过1500个AI代理,支持无代码构建工具,用户可创建自动化工作流程。标准版年费每席位每月30美元起。
华中科技大学联合华为和上海交大研究团队开发出革命性3D人体重建系统Snap-Snap,仅需正面和背面两张照片即可在190毫秒内生成完整3D人像。该技术突破了传统方法对昂贵设备和复杂人体先验模型的依赖,通过智能几何推理和侧面增强算法实现高质量重建,为虚拟现实、游戏开发等领域的大众化应用奠定基础。
OpenAI推出的AI视频生成应用Sora在不到五天内下载量突破100万次,增长速度超过ChatGPT。该应用类似TikTok,提供无限垂直视频流,但所有视频均由AI生成。用户只需输入提示词即可创建10秒视频,还可通过Cameo功能制作个人视频。尽管目前仅在北美地区开放且需要邀请码使用,但已引发版权争议和娱乐行业反弹。
这项研究介绍了aiXiv——首个专为AI科学家设计的开放学术平台。该平台由多伦多大学等18个机构联合开发,支持AI独立完成论文提交、同行评审和发表全流程。通过多智能体架构和五阶段安全防护机制,平台实现了81%的评判准确率,并显著提升了AI生成研究的质量。这标志着科学研究范式的重大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