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公司今年又举办了两场秋季发布会,相比声讨“挤牙膏”式更新的Mac和M系列芯片外,我更想聊聊9月带来的新品——iPhone 15和15 Pro系列。这一代硬件的更新确实还算有看点,但总体来讲只能算是正常迭代。
换言之,今年的iPhone与上一代产品基本保持一致。与此同时,苹果的竞争对手倒是在积极探索新的可能性,而折叠屏手机似乎正迎来历史性的发展时刻 。
对我来说,折叠屏手机真正的转折点要数一加Open的到来,它一亮相就在YouTube用户和评论者中获得一片喝彩。一加Open设法解决了市面上其他优秀折叠屏手机的各种小毛病和小缺憾,并凭借其长久以来的出色质量和良心价格打动了不少消费者。没错,很多人觉得一加Open对于这家长期强调性价比的品牌来说卖得太贵了,但相信每个人都承认,它的软硬件组合确实优秀、也值得。
一加Open引入了一系列成熟、出色的方案,而目前市面上也出现了三星Galaxy Fold 5及谷歌Pixel Fold等强大的新兴竞争对手。通过一段时间的试用体验,加上一加Open带来的强烈冲击力,我个人发现折叠屏手机确实很适合作为日常场景下的首选,甚至比iPhone 15 Pro Max要强得多。
没错,作为一位多年的iPhone忠实用户,我正在认真考虑换个平台。而说服我下定决心的,正是几年前还令我丝毫提不起兴趣的卖点——折叠屏。
如今,折叠屏似乎已经摆脱了噱头的属性,真正转化为一种实用功能。在使用一加Open的最初几天里,我确实经常摆弄这块折叠屏,并亲眼目睹它在其他人眼中有多么惊艳、多么新奇。我的所有亲戚朋友都对它赞不绝口,大家还敏锐地指出,买了这样一台设备,等于同时取代了iPhone和iPad。
这可能也是阻碍苹果入场的最大原因之一:作为唯一一家真正能靠平板设备赚钱的厂商,苹果肯定不像Android阵营的对手那样愿意把手机跟平板合二为一,这样无疑是在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当然,苹果在接纳行业新趋势方面也一直表现得比较谨慎,大有“你们去试错,我来做总结”的大哥气派。但只要新技术逐渐落地成熟,苹果就会把握住市场接纳度的转折点,一口气拿出更加优秀的产品方案。
从历史上看,苹果靠着这套战略占到了不少便宜。虽然面对竞争对手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迭代出的新颖产品,这有时也会让苹果慢市场一步,但多数情况下也确实被证明是更加务实的合理思路,毕竟三星匆匆推出Fold系列就招来了不少批评,特别是Fold 4代和5代间那几乎没有任何变化的折叠设计。
但一加Open的横空出世跟两者都不同,其硬件几乎就是母公司OPPO Find N3的重新贴牌版本,属于该公司第三代折叠设计。从事实上看,苹果目前最多也就只在实验室里进行过类似的尝试,不知道有没有通过测试硬件进行过多轮迭代。如果真是这样还好,否则很难想象苹果能够继续后来居上、坐收渔翁之利。
无论正处于开发周期的哪个阶段,有一点正变得愈发清晰——苹果需要折叠屏手机,而且动作一定要快。当然,苹果公司目前的硬件销售额仍然惊人,iPhone 15虽然未能带来真正革命性的突破、但其市场表现也还算不错。而这种在设计层面缺乏创新的弊端似乎不会在短期市场表现上有所体现。相反,一切都在潜移默化中显现,正如当我们展开折叠屏手机的大尺寸显示屏时,那缓缓绽放在眼前的美妙动态壁纸。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微软与三星达成合作,将Copilot人工智能助手集成到三星的智能电视和显示器产品中。用户可以通过语音或遥控器直接与Copilot交互,获得智能问答、内容推荐、设备控制等服务。这一合作标志着AI助手从传统计算设备向家庭娱乐设备的进一步扩展,为用户提供更加智能化的观看体验。
成均馆大学团队开发出选择性对比学习新方法,让机器通过观察人类交互场景学会识别物体功能部位。该技术突破传统局限,采用动态学习策略,能根据信息质量调整学习方式,在多个数据集上显著超越现有方法,为机器人、自动驾驶等领域的智能交互应用奠定重要基础。
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AI创新竞赛正在加速进行。但许多企业仍缺乏执行工具:Gartner预测到2027年,60%的组织将因数据治理问题而无法实现AI用例的价值。企业需要统一的数据平台支持所有数据模型,建立可靠的AI就绪数据管道,并通过主权AI工厂标准化AI流水线。通过集成向量数据库、嵌入管道和模型服务,企业可将生产就绪应用的部署时间从数月缩短至数小时,实现完整的数据主权和治理。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研究团队开发出EgoTwin系统,这是首个能够根据文字描述同时生成第一人称视频和匹配人体动作的AI框架。该系统通过创新的头部中心动作表示方法和因果交互机制,解决了视角对齐和动作画面同步的核心难题,在17万样本的真实数据集上实现了显著性能提升,为VR内容创作、影视制作等领域提供了新的技术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