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消息称,美国政府“准备通过诉讼阻止Adobe去年公布的,以200亿美元收购Figma的交易,理由是此举属于反竞争行为。”新闻一出,Adobe股价旋即下跌,但跌幅并不像2022年刚公布这笔交易时那么迅猛。
看起来,相较于收购成功,投资者们反而希望Adobe能够收购失败。
司法部在这笔交易中横插一脚也在意料之中,毕竟其他监管部门也一直在关注这项计划。今年2月初有媒体报道,Adobe以200亿美元收购数字设计竞争对手Figma的计划已经引起欧洲委员会(EC)的关注。委员会称拟议的这笔交易有可能“对交互式产品设计与白板软件市场的竞争态势产生重大威胁和影响。”
更重要的是,去年12月有消息称英国政府也在研究这笔交易。许多从业者都对这笔收购持怀疑态度,认为这种“大鱼吃小鱼”式的决策会消灭市场上的竞争关系。面对各方声讨,交易现在果然是以失败告终。
从初创企业的角度来看,这倒不是什么坏消息。但从风险投资的思路出发,这事可就麻烦了,意味着变现难度再次提升。至于从市场竞争这方面考虑,最大的问题不是交易是否涉及反竞争,而是我们有没有必要关注。
下面,咱们就从初创企业、风险投资和市场竞争三个角度,聊聊Adobe跟Figma的这笔收购案。
三个视角
首先,没有哪家初创企业愿意在宏观经济疲软的整体形势下,放弃这样一次卖出200亿美元的机会。所以我们初步判断,Figma自己是愿意接受收购的。但对于大多数初创企业而言,此次交易失败倒并不是坏消息。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我们看到过不少更成功的案例。
大家应该还记得金融科技公司Plaid吧,当初Visa想开展收购,也是被监管部门硬生生叫停了。之后Plaid按估值继续融资,拿到的金额远高于Visa的报价。当然,该公司之后也遇到了一些波折,但我认为像Plaid和Figma这样的年轻企业,其实没必要急着把自己的大好前途变现。
从风险投资的角度看,Adobe未能收购Figma就着实令人忧心了。因为当初有大约32家投资方参与了Figma的融资,我们估计各方都希望能快点以现金回报的形式给合作伙伴分红。但由于收购交易失败,这笔如意算盘自然也就打不响了。
那我们其他人呢,应该怎么理解这里的潜在矛盾?讨论之前,让我们先了解一点相关背景:
Adobe对Figma的收购并不是市场竞争的一部分,而是要消灭这种竞争,免得养虎为患。
如果交易成功,那Adobe将变得比以往更加强大。产品组合更丰富,客户群体更年轻,收入也可能重新恢复增长。但这样的强势地位,明显不利于企业继续保持创新。毕竟Figma之所以能成为现在的自己,靠的就是一股行业巨头所没有的拼劲。
缺乏竞争约束的少数企业寡头明显不利于创新,也有损客户利益。只有各厂商纷纷争夺巨头地位、努力拉升盈余,才对客户有利。
所以我真的很难找到支持Adoba收购Figma的理由……除了一条,我见过Figma的CEO,他看起来是个好人。如果非要说成功收购有什么好处,那就是能让他瞬间成为亿万富翁。
而且如果不把Adobe收购Figma界定成反竞争,那市场才真要乱套了。Adobe继续收购Canva,Uber和Lyft搞合并,Facebook买下TikTok……
所以如果Adobe真的想对抗Figma所代表的这股新兴势力,那最好是拿出一半的预算——大概100亿美元,真正打造出能跟人家拼一下子的优秀产品。
这对消费者和客户都是好事。所以哪怕单从立场上来讲,我们也应该支持司法部做出的决定。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AI正在革命性地改变心脏疾病治疗领域。从设计微创心脏瓣膜手术到预防原理定位,机器学习和神经网络的洞察力推动了巨大进步,甚至可以构建新型移植解剖结构。数字孪生技术为个性化心血管护理提供持续预测管理。哈佛干细胞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利用纳米材料和类似棉花糖机的设备,能在10分钟内制造心脏瓣膜,相比传统3周制造时间大幅缩短。这些突破性技术为每年4万名先天性心脏畸形儿童带来新希望。
这项由斯坦福大学和特拉维夫大学合作的研究揭示了语言模型内部存在三套协同工作的信息处理机制:位置机制、词汇机制和反射机制。研究发现,当文本复杂度增加时,传统的位置机制会变得不稳定,其他两种机制会自动补偿。这一发现解释了AI在长文本处理中的表现模式,为优化模型架构和提升AI可靠性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
谷歌正在为搭载其内置信息娱乐系统的汽车推出谷歌地图实时车道引导功能,首先从极星4开始。该系统利用车辆前置摄像头和AI技术,分析车道标线和路标,为驾驶者提供更精确的车道指引和视听提示。该功能将在未来几个月内在美国和瑞典的极星4车型上推出,目前仅支持高速公路使用。
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联合英伟达等机构开发出世界首个医学离散扩散模型MeDiM,实现了医学影像与报告的双向生成。该系统能根据临床报告生成对应影像,也能看图写报告,甚至可同时生成匹配的影像-报告对。在多项评估中表现优异,为医学教育、临床研究和辅助诊疗提供了强有力的AI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