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华米科技创始人、董事长兼 CEO黄汪在微博上发布了一篇标题为《登上黄山,超越一号》的长文,阐述了华米在芯片道路上的决心,并预告了新一代可穿戴芯片将于 6 月 15 日,在华米科技 AI 创新大会上正式面世。

如果没有常年关注这个行业,你也许都不知道,一向低调的华米科技在芯片领域已经走过了摸爬滚打的阶段,走在了整个智能穿戴设备领域的前沿。2018 年,华米第一代可穿戴设备芯片——黄山 1 号的呱呱坠地,填补了可穿戴领域 AI 芯片的空缺,让终端也具备 AI 计算能力。黄山 1 号也是世界智能穿戴领域的第一颗芯片,对于国产芯片、AIoT 产业而言,这颗芯片无疑有着里程碑的意义。

黄汪说:「华米从创立之初,就下定决心走出一条自己的道路」,当时可穿戴领域的芯片完全空白,华米需要经历的是从 0 到 1 的最困难阶段,而当黄山 1 号问世,则标志着可穿戴行业将迎来全新的蜕变。
黄山 1 号不仅仅是一个安装在智能手表上的芯片,它在两个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一方面,它基于 RISC-V 指令集架构,与 ARM、X86 架构不同,RISC-V 具有性能高、功耗低、体积小、易于定制和扩展等特点,而且开源、免费,非常适合微小嵌入式系统,是最适合 IoT 时代的处理器架构。

另一方面,就是黄汪在当年发布会上提到的「AI 前移」,即 AI 计算能力从云端前移到终端,数据在本地运行、计算不但可以避免云端计算所带来的通讯时延,也能大幅度降低设备功耗,这相当于在可穿戴设备上配置了一个人工智能。与之所配套的,是华米自研的 AI 引擎,Heart ID、ECG Engine、ECG Engine Pro、Arrhythmias,分别对心率、心电、心律失常等进行实时监测与分析,甚至未来无需心电图也可进行监测心脏问题——这正是黄山 1 号最核心的价值所在。
而对于消费者来说,黄山 1 号或许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但更低的功耗意味着更长的电池续航,终端侧的 AI 计算能力意味着更快的响应速度和更精准的数据监测,尤其在 5G 万物互联的今天,在逐步迈向运动、医疗健康的华米可穿戴设备上,这些特性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可不想给你的华米设备配一个充电宝。」 这听起来像是一句玩笑话,但却深刻阐明了现在可穿戴设备和移动设备最大痛点——续航。从黄汪微博长文透露的信息来看,6 月 15 日即将发布的新一代可穿戴设备芯片(黄山 2 号),将会在功耗上取得更大的突破。同时,由于可穿戴设别与医疗健康息息相关,那么本地 AI 数据计算性能的提升也成为另一大提升点,正如黄汪所言:「因为计算性能影响着疾病识别速度,疾病识别速度每提升 1%,就可能多挽救一条鲜活的生命」。

6 月 15 日的华米科技 AI 创新大会,无论是关注国产芯片、可穿戴设备,还是重视医疗健康,这场发布会或许会带来令人耳目一新的东西。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谷歌地图将集成Gemini人工智能技术,旨在将其升级为一个"全知型副驾驶"助手。这一整合将大幅提升地图服务的智能化水平,为用户提供更加个性化和全面的导航体验。通过AI技术的加持,谷歌地图有望在路线规划、地点推荐和实时信息服务等方面实现重大突破。
Feedzai团队首次系统评估了AI模型理解散点图的能力,创建了包含18,000张图表的大规模数据集。测试十个先进AI模型发现,在简单计数任务中部分模型准确率超90%,但精确定位任务表现不佳,准确率多在50%以下。研究还发现图表设计对AI性能有轻微影响,为AI辅助数据分析提供了重要参考。
微软研究人员发布新的仿真环境来测试AI智能体,研究显示当前智能体模型容易受到操纵。该名为"Magentic Marketplace"的合成平台让客户智能体与商家智能体进行交互实验。测试包括GPT-4o、GPT-5和Gemini-2.5-Flash等模型,发现智能体在面临过多选择时效率下降,且在协作方面表现不佳。研究揭示了AI智能体在无监督环境下的性能问题。
KAIST研究团队开发出MG-Select系统,首次让视觉语言机器人具备"货比三家"的决策能力。该系统通过生成多个行动候选方案并利用内部评估机制选择最优解,无需额外外部验证系统。在真实世界测试中,机器人精确操作成功率提升28%-35%,某些任务改进达168%,为机器人在医疗、制造等高精度应用领域的发展奠定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