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最近一段时间关于AI和大型语言模型的炒作和讨论,相信很多朋友都跟我有相同的疑问:AI创造的财富,都让谁给赚去了?
最近,生产力初创工具Notion宣布基于OpenAI ChatGPT的新AI功能现已全面开放。每位用户只要花上10美元,就能享受到基于AI的会议记录整理、优缺点清单甚至是电子邮件起草功能。
Notion AI是这波新技术浪潮中的先驱者之一,大家争先恐后,生怕错过了这波对生成式AI的热情关注。在这之后,Snapchat也发布了基于ChatGPT的聊天机器人,名为“My AI”,每月支付4美元的Snapchat Plus订户均可直接使用。教育应用Quizlet则上线基于ChatGPT的AI导师Q-Chat。Instacart表示正在开发工具,允许客户直接询问食物信息,并通过公司零售合作伙伴提供的数据生成购买建议。
开发者们也在思考的问题
而我最关心的是,即使越来越多的公司都在采用这项功能,那它的最终价值会凝结在哪里?快速发展的企业能通过AI集成,找到创造出足够多新价值的办法吗?还是说,大部分利润都流向了构建并完善这些工具的少数基础模型开发商?
这个问题的答案,将决定生成式AI到底代表着从台式机到手机的真正平台范式转变,还是仅仅通过有限的创新收益滋养少数大赢家。
开发者们显然也在思考这个问题。OpenAI在本周回应关注时提到,将不再使用未经授权的开发者数据来改善自家模型。相反,开发者可以自由选择是否授权。
OpenAI公司总裁兼董事长Greg Brockman在采访中表示:“我们的一大工作重点,就是搞清楚AI模型如何对开发者更加友好。我们的使命是开发出一套成功的底层平台,供他人在其之上成功建立业务。”
从舆论来看,这个问题其实没有争议——开发者根本不想帮助OpenAI免费完善其模型,而OpenAI决定尊重这种意愿。如果从这个角度理解,则标志着AI平台正变得与现实世界趋于统一。
也许,OpenAI认为即使没有这些开发者的支持,其模型也能继续保持改善。如果采取这个解释,那就代表OpenAI打算跟少数AI厂商独享新技术带来的回报。
那么,厂商们到底在销售哪些AI功能?
目前,市面上的AI产品本质上都是ChatGPT的“白标版本”。截至本周,OpenAI已经通过API向其他企业广泛开放功能,每输出750个单词收费约0.002美元。任何公司都可以在自家应用中“转载”ChatGPT服务。
所以暂时来看,消费者能选择的生成式AI并不算多。所谓的多种选项,其实就是不同界面下的同一套解决方案。想用AI起草电子邮件,想在Notion中快速整理会议笔记,或者是快速找到某种食谱和细碎问题的答案,背后依靠的都是ChatGPT。
但现在还有几十亿人从来没用过ChatGPT。所以像Snapchat这类高人气消费级应用也许能成为人们广泛接触AI前沿成果的理想渠道,其月活用户高达7.5亿,肯定能为ChatGPT拓展出更多全新受众。再考虑到ChatGPT自身经常因不堪重负而临时离线,很多用户甚至宁愿花点小钱在Notion或Snapchat上享受类似的功能。
“又一次电气化革命”
可同样的原因也在制约此类服务的应用——毕竟它们都是ChatGPT的“套壳产品”。既然我们已经能在ChatGPT上免费获得这些功能,那在Notion或Snapchat上花钱反而显得很没必要,毕竟带来的额外收益实在是太有限了。
也许随着时间推移,这些工具将变得更具个性化,逐步完善从OpenAI那边直接租过来的基础模型,再结合用户数据做出微调。Notion数据库中保存着每位用户的使用信息,也许我们未来可以通过ChatGPT轻松查询和调用之前做过的工作内容。
Notion公司CEO Ivan Zhao在最近的采访中指出,这些功能确实已经为期不远。最初的写作和编辑工具只是“婴儿学步”,更深刻的变化即将横空出世。
“我从没对什么有过这样的兴奋之情。这就如同又一次电气化革命:大型语言模型就是电力,就像第一颗灯泡在眼前亮起。不止如此,它能支撑的还有无数其他设备。”
Zhao表示,Notion公司将开发出比竞争对手更易用的界面,借此为语言模型增加更稳定持久的价值。这一点的意义在于:像Siri和Alexa这样的语音界面之所以未能成功,是因为用户往往记不住那么繁复的询问方法。(另外,它们使用的语言模型也不像ChatGPT那么先进而复杂。)
“这就是一场技术革命,而我们特别擅长设计界面。”
另外,AI模型自身的个性化发展也将创造更多价值。过去一年来,笔者曾在名为Mem的应用中写日记,如今该应用也开始为高级订户提供自己的ChatGPT功能。也许笔者最终可以用自然语言就日记提出问题,比如“去年夏天我正为哪些事烦心?”、“我最后一次跟好朋友Brian见面是什么时候?”等等。我觉得具备这类功能的日记应用肯定是值得每月花钱的。
不过,真正能吸引用户为此掏钱的AI附加功能其实也有限。随着时间推移,这些功能的成本会越来越低,如今每月要花10美元的功能未来也许会免费敞开供应。
从这个角度看,初创企业把未来命运押在这类功能上其实颇有风险。服务越便宜,大型平台就越可能免费供应,导致小公司根本无利可图。设想一下,一旦Google Docs免费开放整个高级AI工具套件,Notion会面临怎样的窘境……
我认为,对于这些初创公司来说,最好的情况应该是生成式AI逐步发展成云计算市场的形态。AI基础设施由少部分厂商构建和提供,而由此实现的低成本功能会激发出整整一代创新业务。
与此同时,ChatGPT等各类大型语言模型的功能还将继续扩展,甚至一路吞并各类AI初创公司。所以作为服务应用大量引入生成式AI的元年,各家科技公司真的需要好好想想自己的业务“下盘”到底稳不稳了。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DeepSeek 的 AI 模型在处理效率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可能对数据中心产生深远影响。尽管引发了科技股抛售,但业内专家认为,这项创新将推动 AI 应用普及,促进大规模和分布式数据中心基础设施需求增长。更高效的 AI 算法有望降低成本、扩大应用范围,从而加速数据中心行业发展。
Rivian 正全面推进 AI 技术整合,开发下一代电动车平台,以挑战特斯拉的市场地位。公司计划于 2025 年实现免手驾驶,2026 年达到 L3 级自动驾驶。Rivian 还将在车载系统中广泛应用 AI 技术,提供语音交互等功能,并计划推出更实惠的车型,扩大市场份额。
Postman 发布了 AI 代理构建器,这是一款创新的生成式 AI 工具。它允许开发者通过整合大语言模型、API 和工作流程来设计、构建、测试和部署智能代理。这一工具旨在简化 API 交互、优化工作流程,并支持创建能执行复杂任务的智能代理,标志着 API 优先的 AI 开发迈出了重要一步。
微软第二财季利润同比增长10%,人工智能年化收入达130亿美元。然而,云计算业务未达预期,下季度指引不及预期,导致盘后股价下跌。公司资本支出创新高,以满足AI和云需求。尽管Azure增长放缓,但微软对下半年增速加快持乐观态度。同时,中国AI初创公司DeepSeek的崛起引发业界对AI基础设施投资的重新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