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 8 月,美国科罗拉多州博览会中的一场艺术比赛,一幅由人工智能创作的画脱颖而出。这幅画具有古典特色的巴洛克风格,画中人物在圆形的巨大窗口凝视着阳光普照、光芒四射的景观,风格、构图都相当优美,这幅作品通过输入关键字再由 Midjourney AI 产生,这也使该作品饱受争议。
在这之后,AIGC 成为舆论焦点,全球产业界和资本方也很看好 AIGC 的发展方向,例如 Gartner 在2022年的重要战略技术趋势中,认为生成式 AI 是非常重要的人工智能技术之一;一些科技巨头也在这个领域持续布局,加大投入,包括 Meta、Google、微软、OpenAI 等等,它们已经在这个领域深耕了多年,公布了许多的预训练模型。
不过真正把 AIGC 推上风口浪尖的并不是 AI 绘画,一款由 OpenAI 推出的聊天机器人模型 ChatGPT 在不久前上线,开放免费注册体验,大约只用了两天时间,便成为互联网上的”现象级”事件,引起各界关注。可能是由于更多人直接体验了一把 AIGC,这次网上的舆论声浪更大,涉及的议题也更宽泛,除了针对使用方式和提问技巧的交流,像是AI 未来会不会取代人类、如何设定人工智能的边界这样的问题也再次被广泛讨论,人们对 AIGC 的好奇心更强烈了。
诞生,AIGC 的前世今生
不过想要更好地了解 AIGC,了解它的原理自然是必不可少的,在”智能”这个概念刚刚出现时,有一个著名的”图灵测试”,图灵测试最早也是通过判断内容是否出自机器,来判定机器是否具备智能。中国信通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内容科技部副主任石霖指出:”早期也出现了 AIGC 的萌芽,在早期阶段,受限于科技水平,AIGC 主要也局限于小范围的实验。”
在第二个阶段,AIGC 也开始从实验室那么转向一些实用场景。石霖表示,当时一些机构和企业探索了基于人工智能的同声传译技术,但同样受限于当时的技术瓶颈,很多应用实际上无法大规模落地。
随着深度学习技术和大型模型相关应用的落地,目前我们已经正处在一个 AIGC 快速发展的阶段,像 ChatGPT 这种产品的诞生也充分反映出这一点。
石霖指出:”AIGC 进入到落地的阶段,它生成的一些内容基本上也可以用于日常的生产和生活。”近年来,已经有很多AIGC相关应用开始落地,包括一些翻译工具、导航中的语音合成等等。随着元宇宙相关概念的诞生,人们对数字空间和数字内容的需求和依赖度也越来越高,当传统的 PGC 和 UGC 较难满足日益增长的内容需求时,AIGC 可望成为未来满足人们内容需求的重要途径。
边界,AIGC 的能与不能
AIGC 拥有广阔的应用空间,但也暴露出一系列问题。石霖指出,AIGC 使用了人工智能的算法,而人工智能本身存在一些缺陷,包括黑箱机制、偏见数据等因素的影响,内容编辑与创作技术的不完善,也导致产出的作品千篇一律、语音机械感强、图像处理效果不理想等问题。
此外,AIGC 也面临着政策监管的问题。石霖举例称:”我们最近也在交流 ChatGPT是不是有可能被一些黑/灰产利用,例如支撑一些水军来刷屏。另外,AIGC 生成内容的版权归属问题也有待进一步的认定和解决。”
我国最近出台了《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规范了深度合成技术和相关产业的发展。石霖指出,深度合成技术与 AIGC 存在关联性,在这套管理规定中,提出了内容标识技术管理的这样一套制度,可以便于追踪深度合成内容的制作与发布。
石霖指出,《规定》明确提出了显性和隐性层面两种不同的标识方法。在显性层面,通过嵌入标识来告诉用户当前的内容采用了深度合成技术,隐性层面,通过水印或可追踪的标识,来追踪这些合成的数据。
此外,还需要持续保证这些标识的有效性,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采取技术手段删除、替换和隐秘相关标识。不过目前更具体的细则尚未公布,针对这一点,石霖表示:”我们的团队也会依托一些产业的机构和联盟性的组织,开展一些标准制定的工作。”
未来,AIGC 的应用渗透
有了配套的政策,AIGC 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得到规范,未来也可望衍生出更多应用场景。石霖表示,AIGC 将加速渗透整个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
在传媒领域,通过人机协同生产,推动媒体融合;在电商领域,通过推进虚实交融,营造沉浸体验;在影视领域,拓展创作空间,提升作品质量;在娱乐领域,通过扩展辐射边界,获得发展动能;在其他领域,AIGC 也将通过推进数实融合,加快产业升级。
对于 AIGC 未来的发展方向,石霖总结了三大能力:孪生、编辑和创作。
孪生能力可以为现实的物理世界提供一些高效可感知的数字化增强;编辑能力通过高效率仿真和低成本试错,为现实世界提供快速迭代能力;创作能力通过算法的自我演化,来支持海量内容生态。
石霖指出,未来 AIGC 的应用空间会非常广阔,目前随着相关应用的不断前进,以及国家政策的出台,也会使整个的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健康。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DeepSeek 的 AI 模型在处理效率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可能对数据中心产生深远影响。尽管引发了科技股抛售,但业内专家认为,这项创新将推动 AI 应用普及,促进大规模和分布式数据中心基础设施需求增长。更高效的 AI 算法有望降低成本、扩大应用范围,从而加速数据中心行业发展。
Rivian 正全面推进 AI 技术整合,开发下一代电动车平台,以挑战特斯拉的市场地位。公司计划于 2025 年实现免手驾驶,2026 年达到 L3 级自动驾驶。Rivian 还将在车载系统中广泛应用 AI 技术,提供语音交互等功能,并计划推出更实惠的车型,扩大市场份额。
Postman 发布了 AI 代理构建器,这是一款创新的生成式 AI 工具。它允许开发者通过整合大语言模型、API 和工作流程来设计、构建、测试和部署智能代理。这一工具旨在简化 API 交互、优化工作流程,并支持创建能执行复杂任务的智能代理,标志着 API 优先的 AI 开发迈出了重要一步。
微软第二财季利润同比增长10%,人工智能年化收入达130亿美元。然而,云计算业务未达预期,下季度指引不及预期,导致盘后股价下跌。公司资本支出创新高,以满足AI和云需求。尽管Azure增长放缓,但微软对下半年增速加快持乐观态度。同时,中国AI初创公司DeepSeek的崛起引发业界对AI基础设施投资的重新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