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身处互联网大潮中的吴斐机缘巧合接触到一些早期的AR/VR项目,当时他被这种革命性的交互模式彻底震撼到了,“沿着交互创新这条发展主线,我相信AR/VR一定会成为下一个个人交互终端。”
接下来四年里,吴斐遍访全球顶级研究机构、相关企业,这期间也与国内多个进行光学研究的院校、企业进行了频繁交流,最终得出一个结论:AR/VR一定是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
于是,吴斐在2014年成立了亮亮视野,基于做“工具型”产品的想法,开始在AR领域上下求索。
AR「咨询师」
和大多数创业团队一样,亮亮视野成立之初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找钉子”的过程。虽然AR成为“下一代交互终端”已经是一个明确趋势,但以当时的技术成熟度和未来几年的技术发展,AR最先在哪个领域生根发芽,这是一个需要再三论证的问题。
吴斐和他的团队当时做了很多Demo,与很多企业进行了无数次交流,他们发现:AR最容易赋能的其实是B端企业。于是,他们开始在客户一线进行详细的场景调研。
在进行实地场景调研时,一个多次被提及的需求——「远程指导」引起了吴斐的注意,于是吴斐决定做一款拥有远程协作能力的AR眼镜,这也就有了亮亮视野2017年面世的GLXSS ME,这款仅由十几个零件组成的AR眼镜,重量仅为33.4g,主打功能正是远程协作。
至今令吴斐记忆犹新的是,GLXSS ME在生产出来、走下产线当天,就被赶到工厂门口的客户直接认领走了。这让吴斐意识到,AR眼镜在B端的需求远比想象的更强烈,也更坚定了他带领团队深耕B端的决心。
尽管GLXSS ME研发初衷是远程协作,但并不代表这款眼镜只有这一个使用场景。实际上,这款眼镜由于出色的AI能力,一经发布就在市场上引起了不小的关注,尤其在2018年,国内某二手车平台一次性采购了5000台GLXSS ME用于二手车检测,并逐渐由此实现了验车流程的标准化、透明化,这让亮亮视野一战成名,GLXSS ME也成了亮亮视野的成名之作。
不过,并非所有项目都会这般顺风顺水,尤其在制造业领域,AR眼镜的应用往往伴随着企业数字化转型。
一次,亮亮视野在与某大型跨国制造企业接洽合作,最初吴斐和他的团队为这家企业制定了一套AR解决方案,但由于时值整个行业处于泡沫期,该企业领导觉得AR眼镜过于噱头,这套方案因此被暂时搁置。
2020年,疫情来临后,整个社会的生产模式被颠覆,尤其在远程办公、远程协作开始流行时,AR眼镜的价值逐渐在远程办公中体现出来。如果所有设备运维也能用AR眼镜远程实现,岂不是可以进一步降低成本?
意识到AR的实用性后,回过头来再看当初亮亮视野制定的这套AR解决方案,他们发现确实有价值,于是直接将这一项目递送到了董事长办公室,这一项目也被提升到了企业战略级,亮亮视野的一整套AR解决方案就这样被用于这家大型跨过制造业企业国内外业务的远程运维中。
在B端业务推动AR眼镜这样一个新潮产品的普及应用,技术实力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还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和决心,吴斐告诉至顶网,“很多时候,亮亮视野首先要扮演的是一个「咨询师」的角色——我们和B端用户一起探讨用户需求,如何使用AR这种全新的交互方式,共同设计产品。”
就这样在这一系列大大小小的实际项目中,亮亮视野团队更加意识到AR眼镜的工具属性,亮亮视野首席运营官娄身强将这个特别的工具的“超能力”总结为解决了三个沟通的问题——人与人的沟通(例如远程协作)、人与机器人的沟通(例如设备诊断)、人与数据后台的沟通(例如辅助决策)。
那些年,亮亮视野的AR眼镜出现在电力能源、医疗卫生、公共事业等多个领域中,同时还在航空领域打造出了灯塔案例,常年在B端项目中深耕和打磨让团队有了深厚的技术底蕴,也让亮亮视野在更多场合开始展露头角。
一次,一位朋友看过亮亮视野为某企业提供用于一场国际会议中的AR字幕眼镜方案后说,这个眼镜如果给听障人士来用的话,应该能解决他们的大问题。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吴斐和他的团队觉得这个想法听起来靠谱,值得好好研究一下。
于是,吴斐找到了清华大学和中科院的教授,决定进行一次系统的调研。
最需要AR的人
在那次调研中,仅仅是发布调查问卷当天就收回了两三千份,当时他们还邀请了几百位听障人士一起参与调研,通过这次调研结果,团队发现:听障人士如果戴上AR眼镜,信息获取和团队协作能力在统计学上会有一个显著提升。
与此同时,吴斐还了解到,国内经国家认证的有残疾证的听障人士有近3000万人,此外,至少有6000万老年人也在经历着听力下降的困扰。如果放到全球范围内来看的话,饱受这一困扰的人群更是超过了4亿人。
亮亮视野首席技术官梁祥龙说,任何一款产品都离不开使用场景,AR在现在这个阶段其实需要寻找一个真正刚需的使用场景。
相较于观影娱乐,一款轻巧的字幕AR眼镜能够为残障人士解决的是生活中最基本的沟通问题,毫无疑问,他们才是最需要AR的人。
于是,「听语者」在亮亮视野内部迅速提上日程。
梁祥龙告诉至顶网,一个AR设备天然就是要see through,因此透明度和亮度两项指标就格外关键。透明度决定了一款AR眼镜是否适合全天候佩戴,亮度决定了它能否在室内、室外诸多使用场景中保证虚拟内容清楚地显示。
要做主打沟通的AR眼镜,就要将这两个指标做到极致,从后来实际产品来看,「听语者」通过使用阵列波导多层镀膜技术将透明度做到了85%,一个对比数据是,普通眼镜的国际认证标准中对透明度的要求是80%以上;与此同时,亮亮视野将亮度这一指标也做到了1500尼特,并实现了自动调光。
经过一年多的技术攻关和产品研发,2022年9月21日,「听语者」AR眼镜横空出世,当时亮亮视野公司内部备了1000台产品,没想到发售当天就被一抢而空。
吴斐说,“我们判断AR走到成熟阶段一定会经历一次从玩具化向工具化的蜕变,而从亮亮视野自己角度来看,「听语者」是集我们多年技术积累的大成之作。”
这一年,凭借这款「听语者」,亮亮视野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22年度NETEXPLO “全球十大科技创新奖”。这一重磅新闻一经发布,亮亮视野陆续收到一些国外朋友的催促,“有很多朋友甚至把他们的听力测试报告都发给了我们,这让我们很感动。”
这一年,亮亮视野开始思考「听语者」的出海之路。
被催着出海
说起来,亮亮视野「听语者」是被海外用户催着出海的,这让团队既幸福,又深感压力。
当时吴斐身边也有不少出海很成功的科技企业,吴斐向朋友了解时,一位朋友建议他先到谷歌出海训练营学习一下,这样可以少走不少弯路。
谷歌出海训练营,更准确来说叫谷歌出海创业加速器,作为Google for Startups Accelerator全球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谷歌出海创业加速器是一个汇集顶尖专家团队为中国出海创业企业提供定制化创业支持的项目。
吴斐听朋友介绍后,决定带队申请参加谷歌出海创业加速器。
谷歌今年的出海创业加速器4月启动,在三个月的营期中,来自谷歌的出海专家、出海领军企业、投资人等在内的导师团队为参与企业在商业模式、团队建设、海外营销、市场洞察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全方位培训。
最初只是学习一下如何将产品出海,但是参与其中后,谷歌为亮亮视野安排的对接人不仅安排他们和谷歌的广告及市场团队进行了充分沟通,还为亮亮视野与谷歌AI团队、语音团队建立了联系,双方进行了详细沟通。
吴斐向至顶网透露,“我们与谷歌已经在很多具体技术合作上取得了一些初步进展。”
更重要的是,在这次谷歌出海创业加速器中,吴斐和他的团队充分学习了如何解决企业出海过程中遇到的诸如地区使用习惯、文化背景、当地市场格局问题,如何从最初的调研、获客到业务增长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体系。
吴斐说,中国企业出海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
接下来,「听语者」也将扬帆出海,让AR率先服务最需要它的4亿人。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DeepSeek 的 AI 模型在处理效率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可能对数据中心产生深远影响。尽管引发了科技股抛售,但业内专家认为,这项创新将推动 AI 应用普及,促进大规模和分布式数据中心基础设施需求增长。更高效的 AI 算法有望降低成本、扩大应用范围,从而加速数据中心行业发展。
Rivian 正全面推进 AI 技术整合,开发下一代电动车平台,以挑战特斯拉的市场地位。公司计划于 2025 年实现免手驾驶,2026 年达到 L3 级自动驾驶。Rivian 还将在车载系统中广泛应用 AI 技术,提供语音交互等功能,并计划推出更实惠的车型,扩大市场份额。
Postman 发布了 AI 代理构建器,这是一款创新的生成式 AI 工具。它允许开发者通过整合大语言模型、API 和工作流程来设计、构建、测试和部署智能代理。这一工具旨在简化 API 交互、优化工作流程,并支持创建能执行复杂任务的智能代理,标志着 API 优先的 AI 开发迈出了重要一步。
微软第二财季利润同比增长10%,人工智能年化收入达130亿美元。然而,云计算业务未达预期,下季度指引不及预期,导致盘后股价下跌。公司资本支出创新高,以满足AI和云需求。尽管Azure增长放缓,但微软对下半年增速加快持乐观态度。同时,中国AI初创公司DeepSeek的崛起引发业界对AI基础设施投资的重新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