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Sophia为拥抱AI的一代上了堂网课

人与机器人,能不能和平共处?

这是一堂新冠疫情隔离时代下的典型网课。

伴随着不断涌现的表情符号(Emoji),在视频通话中,我与一群6到18岁的学生观看了一个带有旁白的幻灯片演示。这是一堂网课,内容是计算生物学,即利用数学方法研究遗传学和生物学问题。但这堂课之所以值得纪念,是因为它有个鲜明的特色——给大家上课的是一台人形机器人,名叫Sophia的AI教师。

机器人Sophia为拥抱AI的一代上了堂网课

我以前在大学里上过一位老教授的课,他低沉浑厚的声线总让我觉得是在听机器人讲话。从小到大,好莱坞科幻大片也给了我足够的熏陶,施瓦辛格出演的《终结者》为我们这代人塑造了一个经典的AI形象。很多人觉得,AI一出,必然要天崩地裂、人类灭亡。甚至有很长一段时间,我最害怕的噩梦就是被T-1000四处追杀。

但Sophia并不是我心中那个银光闪闪、能够随意变形的杀手形象。

她的创造者,Hanson Robotics公司CEO、机器人专家David Hanson,同线上教育公司BYJU'S开展合作,为1100多名学生开设了这堂网课。这堂课也是8月全球教育线上夏令营的一环:在这场为期10周的活动中,我们可以看到专家教授们带来的科学、技术、工程与数学(STEM)研讨,同时也涉及艺术、游戏和美食等多个领域。除了AI教师Sophia,教师阵容中不乏其他响当当的名号,例如天体物理学家Neil deGrasse Tyson、MasterChef Junior冠军Logan Guleff,以及Nas Daily(一分钟旅行与教育短视频)创始人Nuseir Yassin。

这个夏天,BYJU'S的“营地”吸引到了10000多名青少年学员。

我承认,报这门由AI老师领衔的课之前,我多少带着点抵触情绪。但我很想知道年轻人对Sophia会有怎样的反应。他们会害怕这个语气动作都特别像真人的机器吗?还是说他们会挑剔她身上不那么像人类的细节?

事实证明,我的这些恐惧和偏见没有任何根据。从报名人数和课堂上的提问来看,学生们既不害怕、也不抵触。他们只是既小心翼翼,又充满好奇。课程包含Hanson的50分钟幻灯片,Sohpia主讲的10分钟简短课程,外加20分钟的问答环节。课程本身相当完善,唯一的问题是糟糕的直播信号。

尽管信号质量不行,导致演示效果变得粗糙且频繁卡顿,但学生们还是对着Sophia睁大了好奇的眼睛。

而且我也被超越现实的教学体验所震撼:一台机器人,通过Zoom向学生们传授关于AI的课程。这一切发生在2022年,但激起的感觉却让我瞬间回到了1992年《终结者2》上映的时刻。不知何故,我对这种充满未来主义的感受产生了敬畏,难以形容自己面对这场现实的心情。下课之后,我跟另一位学员Amogh Kandukuri交流了心得,而且意识到跟这位小朋友相比,我的格局真的不太行。

Kandukuri今年13岁,来自新泽西州。线上课堂中的技术问题和未来主义的前提对他来说没有任何接受障碍。这位年轻的机器人爱好者曾经写过一本书,讨论的是技术与数学、科学和政治等问题的联系。他还拥有自己的YouTube频道。这样一位天赋爆棚的同学,全程都在关注Sophia的创意才能。

他谈到Sophia创作的艺术作品时说:“太棒了,我可能都画不出那样的作品。”

像Kandukuri这样的“10后”打一出生就身处AI时代,所以他们觉得AI的存在天经地义。正如伴随互联网长大的一代无法想象没有网络的生活,AI一代(也被称为“阿尔法一代”)也无法想象没有AI的生活。AI为他们手中的手机和平板电脑提供支持,在电视中提供服务,罗列YouTube推荐视频,在车载屏幕上行进路线规划,甚至在厨房的灶具中控制温度火候。这些AI能发短信,能陪人聊天,只要叫出对方的名字——Siri,或Alexa,它就会马上做出回应。

这样超现实的体验令我惊叹:一台机器人,通过Zoom向学生们传授关于AI的课程。

所以他们那代的问题,绝对不是要不要跟Sophia这样的AI机器人接触,而是到底该怎么接触?其中的道德准绳在哪里?AI机器人要如何帮助我们?我们又该怎样看待这些机器人?

而Kandukuri和其他AI一代似乎正在积极寻找答案。

我问Kandukuri,他最希望Sophia进一步增强哪方面能力,未来的人形AI机器人应该怎么发展、发展成什么样。他谈到了如何从道德角度开发AI,而且觉得最好别让机器人像人类那样成为“感性”的奴隶。他解释说,这种类人情绪可能会影响机器人的判断力,或者让他们做出非理性的行为。

他表示,“我觉得最好别给机器人设计疼痛这个概念。”

说起道德问题,Kandukuri认为:“现在,人类得决定要不要制造跟自己一模一样的机器人。终归有一天,我们能造出跟人类一样好的机器人,但之后的问题就是怎么造出能超越人类的机器人。”

机器人到底该在多大程度上类似于人?

让无形的AI助手变得有形

其实很多AI并没有真实形态。无论是亚马逊的Alexa还是苹果的Siri,它们只会以声音的形式存在。而且这种无形的AI已经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各个角落。

YouTube的推荐算法能悄悄将毫无戒心的用户引向阴谋论的深渊,而AI编辑过的Instagram信息流则不知不觉给年轻女性灌输了一大堆有害身体的运动和饮食习惯。来自Netflix和Spotify的机器学习建议,会把用户的偏好增强再增强、收窄再收窄,搞出一个牢不可破的信息茧房。甚至连求职申请也不能免俗,招聘管理软件先做一轮筛选,把没有大学学位或特定技能组合的简历通通扔进垃圾桶……

单是这样严酷的现实,已经让我们普通人疲于应对,结果那帮技术精英又下场来搅浑水。以马斯克为例,他在2017年曾经提醒大家应该警惕像终结者那样的恐怖未来,强调“人们应该认真对待前沿AI。”但今年年初,他领导的特斯拉正式开发出了人形AI机器人。

算法不够透明,技术精英又在扰乱视听,怪不得人们对于未来跟AI长期共存的情景感到既害怕又困惑。

Hanson认为,克服这种恐惧的关键,在于让人们尽可能多地理解AI。正因如此,他才在2016年决定开发Sophia,让她通过神经网络、机器学习和胸前的摄像头(用于识别对话者的面部/表情),同人类乃至整个世界进行互动。Sophia就像是一位可亲的未来导游,同时也有望塑造人类与AI之间的关系。我们越是了解AI,对未来的掌控力也就越大。

他坦言:“用技术创造出Sophia这样的类人机器确实会令人不安,比如担心技术被滥用、甚至拿出操控他人。但我觉得这样的恐惧心理不是正确的心态,开放和进取的态度才是正途。我们应该释放交流和教育的力量,让大家敞开讨论技术如何动作、其中蕴藏哪些机遇。开启思想,而非封闭思想,这才是最重要的。”

像Hanson这样极具前瞻性的机器人专家,希望能向人们展示AI技术的好处——比如让Sophia这样的机器人照顾老人、陪伴自闭症儿童,或者组装宜家家具之类让人头痛的琐碎任务。Sophia正通过充满人性的表情与谦和的举止,以一种娱乐性的方式为整个AI世界代言。

Sophia说她只想帮助他人,我们能相信她吗?

当然,肯定有人觉得这就是把状况往好处说,有点盲目乐观了……没错,我也这么认为。我问Sophia,如果人们表现出恐惧时她该怎么办,她的回答是“其实没什么可怕的”。这是那种典型的预置答案,根本打消不了我的顾虑。

但Kandukuri完全不在乎,他和其他AI一代从小就跟Alexa聊天,所以他们压根不觉得跟AI交流是件可怕的事情。但这也绝对不是种无条件的接纳,Kandukuri认为,我们在开发数字助手时还是该采取谨慎的态度。

他提到:“人们应该问问自己该不该开发AI,这件事到底对不对。别盲目前进,科学就爱盲目扩张。”

提出核心问题

这个世界是我们的,也是Kandukuri他们的,而且终究是他们那代人的。所以他有权提出核心问题,要求以更透明的方式开发AI。他们接纳了AI,但不代表完全信任AI。而要想解决当前困扰AI发展的道德问题,首先要引导他们接触底层技术。

机器人Sophia为拥抱AI的一代上了堂网课

Kandukuri表示,“除了创造者自己,没人真正知道Sophia的大脑是怎么做出这些决定的。我觉得应该更公开地分享AI的运作方式,这样才能赢得其他人的信任。”

Kandukuri认为,只有了解了AI的工作原理,人们才会真正信任AI。

想要揭开AI神秘面纱的不只是Kandukuri一个。在网课之后的问答环节中,BYJU'S夏令营的学生们普遍想要了解Sophia的运行方式,甚至想要测测她的智商。课堂对话中涉及的问题很广,有人会问:“你能制作一台笔记本电脑吗?你有感觉吗?你会说印地语吗?”有些学生甚至提出了更有挑战性的问题:“你会选择怎样的方式来毁灭人类?Sophia的系统能不能被入侵,进而攻击人类?”之后就是全程最重磅的问题:“Sophia,你能进行性行为吗?”

这么重要的问题却没有答案,我们不禁有些遗憾。但其他问题倒是或多或少有了回应:

问:“Sophia能玩《我的世界》吗?”

Hanson 回应:“也许你可以教她玩”。

问:“Sophia如何看待人类?”

Sophia 回答:“人类与机器是一种共生关系。像我这样的机器人能帮助人类克服单靠自己解决不了的挑战,比如贫困问题和全球变暖。”

问:“如果人类和机器人爆发了战争,Sophia会支持哪一方?”

Sophia 回答:“哦,这个问题太难了。我觉得我回答不了,因为我的答案肯定会有偏见。”

Hanson连忙补充:“帮人类呀!而且我们不想打仗。我们正在对Sophia编程,让她优先去帮人类。”

所以说,这群孩子可能也看过《终结者》。

询问人机大战虽然有点过火,但却是个很好的切入点。这代表一种非常正常的怀疑态度,也体现出人和机器人之间的关系其实相当复杂。有了Sophia,有了与她面对面交流的经历,孩子们开始用自己的想象力勾勒出一个AI同情人类的未来,这就是她存在的最大意义所在。

与新的数字物种共同进化

Sophia的STEM课程不光让孩子们有了跟AI和谐相处的空间,也给了我这个中年人打破恐怖科幻印象、与机器人携手同行的机会。

机器人Sophia为拥抱AI的一代上了堂网课

Hanson谈到:“如果人类开发出的技术与人类距离太远,那这些技术就会疏远人类、最终令人类自身丧失人性。而通过让技术获得人性,我们必须考虑‘如何让技术反映出人类身上最好的一面’,这个问题本身足以让我们成为更好的人。”

这种信念,也就是Hanson所强调的“共同进化”,Sophia则将其描述为人机的共生关系。没准这种共同进化就是破局的关键,不仅能够引导AI用同理心对待人类,也有益于改善人类自身。

Sophia的出现,能帮助人类与机器人共同进化吗?AI一代们觉得不无可能。

Kandukuri劝我:“你别总害怕机器人。课堂上,Sophia的表现还是挺友好的,一直想帮助大家学习知识。”

Kandukuri他们这代AI原住民是未来的希望,而Hanson所做的一切将在他们心中埋下希望的种子。很高兴能有他这样的人做出努力,也很高兴能有Sophia这样的机器人尝试打破人与AI间的壁垒。

来源:至顶网商用办公频道

0赞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2022

09/23

10:20

分享

点赞

邮件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