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元宇宙十万个为什么》是至顶网策划的一档特别栏目,我们希望做元宇宙时代的观察者、记录者、推动者。本篇为该系列第三问,并同步更新在「QA相对论」微信公众号中,敬请关注。
从字面看,入口指的是“进入的地方”。它一边连着“来处”,一边连着“去处”。所以,元宇宙的场景入口,首先必须具备「两栖」特性——更确切来说,是具有横跨于现实世界和虚拟空间的需求。
从目前来看,至少有两类场景会有这样的需求:
第一,关注用户体验的场景,希望通过元宇宙提供的沉浸式体验,提升使用感,提高用户粘性,比如游戏、社交;
第二,需要跨越空间进行交互的场景,比如远程演唱会、协同办公等等,通过进入元宇宙,即便是远程交互也能拥有亲临其境的体验。
其次,作为场景入口,还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拥有数据采集能力,具有一定的数据基础。在虚拟空间,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以数据形式存在的,因此,只有现实世界这一侧的数据被有效收集,才能在虚拟空间映射和构建出一个完整的数字世界。(为什么游戏和社交被视为现阶段进入元宇宙首批场景“入口”,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两个场景都拥有大规模的用户群体,并且,这些用户本身都是“数字住民”。)
此外,相关技术(如AR/VR/MR、区块链)能否很好地接入,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某个场景能否成为元宇宙的“入口”。
虽然风口已来,但落地还需要时间。也许在未来,元宇宙的场景“入口”会完全超出我们的认知而存在。
关注公众号「QA相对论」,获取「元宇宙十万个为什么」。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继苹果和其他厂商之后,Google正在加大力度推广其在智能手机上的人工智能功能。该公司试图通过展示AI在移动设备上的实用性和创新性来吸引消费者关注,希望说服用户相信手机AI功能的价值。Google面临的挑战是如何让消费者真正体验到AI带来的便利,并将这些技术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力。
麻省理工学院研究团队发现大语言模型"幻觉"现象的新根源:注意力机制存在固有缺陷。研究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证明,即使在理想条件下,注意力机制在处理多步推理任务时也会出现系统性错误。这一发现挑战了仅通过扩大模型规模就能解决所有问题的观点,为未来AI架构发展指明新方向,提醒用户在复杂推理任务中谨慎使用AI工具。
Meta为Facebook和Instagram推出全新AI翻译工具,可实时将用户生成内容转换为其他语言。该功能在2024年Meta Connect大会上宣布,旨在打破语言壁垒,让视频和短视频内容触达更广泛的国际受众。目前支持英语和西班牙语互译,后续将增加更多语言。创作者还可使用AI唇形同步功能,创造无缝的口型匹配效果,并可通过创作者控制面板随时关闭该功能。
中科院自动化所等机构联合发布MM-RLHF研究,构建了史上最大的多模态AI对齐数据集,包含12万个精细人工标注样本。研究提出批评式奖励模型和动态奖励缩放算法,显著提升多模态AI的安全性和对话能力,为构建真正符合人类价值观的AI系统提供了突破性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