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建筑智慧化,微软不仅有一套“标准”,还有数字化改造方案 原创

气候灾难,绿色建筑,科技巨头,若将这三个词强行“同框”,似乎很难在第一时间捋顺他们之中的逻辑,但如果读完比尔·盖茨的新书,答案或许就豁然开朗。
气候灾难,绿色建筑,科技巨头,若将这三个词强行“同框”,似乎很难在第一时间捋顺他们之中的逻辑关系,但如果读完比尔·盖茨的新书,答案或许就豁然开朗。
 
早在20世纪90年代,比尔·盖茨曾在《未来之路》(1995年)和《未来时速:数字系统与商务新思维》(1999年)这两本著作中,对人类未来的科技生活做了大胆的预言和应用场景假设,结果真的逐一应验,盖茨也因此被视作拥有“神乎技矣”的预言能力。
 
时隔20多年,《气候经济与人类未来》正式出版,这也是盖茨人生中亲自撰写的第三本书。书中,他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气候就好比一个正在被缓缓注水的浴缸,即便我们把水调到涓涓细流的程度,浴缸早晚也会被注满,而浴缸水满之后,水自然会流到地面上。这就是我们必须要阻止的灾难。”
 
盖茨预测气候灾难将成为人类面对的下一个危机。然而,在面对气候危机时,首先需要找到问题之根源,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气候危机。目前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浓度超标、对自然资源的无度索取等等都是潜在风险,如何应对气候危机,人类不得不探索新的发展模式、新的生活方式,视图在经济发展和“碳”的排放之间找到新平衡点,从而积极向“零碳”排放目标努力。
 
为了节能,这个世界正在经历一波巨大的“建筑改革浪潮”。在我国,“十四五”规划是加速能源转型的关键,城市如何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绿色建筑”被视为关键,而“智慧建筑”是推动绿色建筑目标实现的重要途径。
 
综合以上背景,再来看微软为何要在“智慧建筑”这件事上“特别上心”,自然也就说得通了。当然,只有智能环保显然是不够的,在这个“数字化”已是变量的时代,探出一条数字办公效率与数字能源可持续发展之路才是关键。
 
共享《标准》,建立智慧建筑的“生态长城”
 
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其背后强调的都是标准。某种意义上,标准的被“制造”,可以带动行业乃至产业“跑起来”,提高技术的竞争力。
 
随着技术不断进步迭代,当前建筑业也步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数字化时代。智慧建筑的本质是以数据为基础,集成物联网软件和硬件,进而系统性学习用户行为的建筑物,但上千类供应商提供的不同设备间如何实现数据互联互通,这就需要一个“共识”。
 

推动建筑智慧化,微软不仅有一套“标准”,还有数字化改造方案《智慧办公建筑评价标准》发布仪式上,主编单位及参编单位代表集体合影

事实上,过去几年,微软很注重在建筑行业的发展,大力推进跟建筑企业的合作。5月19日,微软中国就与万科、清华大学联手,正式发布国内首个适用于规范智慧办公建筑建设、运营及评价工作的《智慧办公建筑评价标准》。该《标准》 由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负责管理,清华大学、万科、微软中国作为主编单位,分别从技术内容解释、建筑行业实践与技术赋能的角度,在广泛调查研究、征求各方意见、总结实践经验,并参考国内外相关标准及技术应用的基础上共同编制而成。
 
与建筑行业的传统标准相比,此次《智慧办公建筑评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涵盖建造及运行领域, 首次从场景和用户体验入手,充分考虑实际状况和提升方向,突出办公建筑的目标、绿色、高效,注重用户体验,同时契合国家减排计划,促进写字楼宇可持续发展。
 

推动建筑智慧化,微软不仅有一套“标准”,还有数字化改造方案微软公司副总裁,中国区首席运营官邹作基

微软公司副总裁,中国区首席运营官邹作基从技术赋能的角度对《标准》进行了解读。他表示,新常态之下,整个世界的办公方式正在经历一场变革,未来员工将更加“混合”——不断地改变地点、改变状态、改变模式,微软一直注重以人为核心的体验,注重效率,期望帮助企业优化运营,实现创新与低碳环保,同时这也是《标准》制定的四点核心要义。
 
正如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教育部生态规划与绿色建筑重点实验室主任林波荣所言,《标准》并不是简单的参数罗列,评价也不是单纯为了打分,而是让更多人/供应商参与,以评促建,让更多人认可这种理念,共同推动智慧办公建筑更好的发展。
 
林波荣还强调,《标准》是市场自发编制的,与微软中国、万科等多方联手,希望构建出一个生态系统,让更多人参与进来,为绿色建筑的“野蛮生长”,构筑起了一条“生态长城”。
 
恪守安全边界,不拥有数据只提供平台
 
中国有一句古语叫“众人拾柴火焰高”,这句话放在任何生态的建立上同样适用。
 
这次《标准》对“智慧办公建筑”定义也作出清晰解释:以建筑空间为载体,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为支撑,为用户提供安全、健康、高效的使用空间,实现办公建筑的感知数据化、分析智能化、运行自动化以及决策科学化,最大限度提升管理效益和用户满意度的办公建筑。
 
可以预见,智能的背后是数据,标准的背后是共享,而共享的背后则是数据安全,尤其是在“众人拾柴”生态中达成共识。
 
谈到数据安全,邹作基表示,“我们提供数据平台,可以帮客户把数据用的更好,但我们从来不想拥有这些数据”。为了打造安全的环境,首要工作是设计平台的能力,其中包括确定数据源、数据的所有权以及管理权、数据的使用途径。此外,管理使用者的身份信息,以及一系列的数据管理、应用、分享都需要强大的技术支持。
 
整体上,微软在多方生态中,已明确定位自己为技术服务提供商,从三个方面持续赋能:第一个是技术驱动,赋能建筑企业实现更多场景;第二个是端到端方案,虽然微软只提供相应的技术,但希望能为用户的体验,为用户本身的方案负责,并联合行业内的伙伴一起完成;第三个是合作生态,微软提供云、AI、IoT等技术,赋能给个人、企业、合作伙伴,包括今天的建筑行业、地产行业,进而帮助整个行业完成数字化转型。
 
强调场景驱动,用数字技术赋能真实世界
 
在智慧建筑领域,微软亦是当之无愧的“先行者”与“践行者”。
 
以在西雅图的总部园区来看,园区内的3万台各位设备中部署了超过200万个传感器,将145栋建筑相互连接,确保48%的设备故障在60秒内就能得到修正。微软智能云矩阵,为智慧建筑提供了完善的技术平台与解决方案。
 
位于北京中关村的微软大厦在2011年落成并投入使用,两栋写字楼全面采用数字化设计理念,从智能办公空间管理、空气监测与净化系统,到智能储能与调配系统,大厦的运行和管理全面融入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与服务,是现代智慧办公建筑的典型代表。
 

推动建筑智慧化,微软不仅有一套“标准”,还有数字化改造方案

 
此次《标准》,微软中国也在丰富的智慧建筑实践之上,更将“以场景为驱动,以人为本”作为独特之处。以大会为例,当大家找不到开会、吃饭的地点时,《标准》里给出了智慧化解决方案是能够在手机或者室内设计定位引导系统,并实时对满意度做反馈调研。此外,产品驱动也可以应用至室内空调,及时调节以响应人们的反馈。

当然,这本质上都是以数据为基础,数据不仅是数字时代的生产要素,也是重要生产力。新变革也促使微软再次思考智慧建筑的愿景,那就是结合微软本身的生产力和生产工具,实现办公建筑智能化,安防、能源管理等建筑内的服务能更好地为人服务。

在这个通过云、端一体解决方案打造的数字世界中,场景上有各种各样的物联网,同时连接了“ 人+时间+空间+设备”,将数字化、虚拟化的空间与真实世界连起来,把不同设备连起来,做到数据、人和空间三个进行交互,进行虚拟化,并提高各个空间效率,如企业效率、组织效率、能源效率,亦是微软在智慧建筑领域的高目标与持续动力。

来源:至顶网商用办公频道

0赞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2021

05/21

18:24

分享

点赞

邮件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