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尔中国研究院院长宋继强:创新来自多元化融合 原创

英特尔研究院,作为英特尔公司的“科技创新引擎”,一直以来备受业界的关注。在中国,英特尔中国研究院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从一个单纯的项目研发中心蜕变成英特尔全球科研布局的关键一环。

英特尔研究院,作为英特尔公司的“科技创新引擎”,一直以来备受业界的关注。在中国,英特尔中国研究院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从一个单纯的项目研发中心蜕变成英特尔全球科研布局的关键一环。

定位于世界一流工业研究院的英特尔中国研究院,不仅着眼于未来革命性的科技研究,还承载着将研究成果转化至全球创新产品的使命。这就离不开对科技创新的执着追求、对多元化融合发展的融会贯通、对人才培养的开放式创新。

到底是怎样的创新基因流淌在英特尔的血液中?让我们在英特尔中国研究院院长宋继强和至顶网总编辑高飞的对话中,聆听他们对上述元素娓娓道来。

 

主持人:今天是英特尔中国研究院的媒体开放日,很高兴有机会和宋继强院长一起来聊聊关于创新的方向、机制和文化。第一个问题,请问宋院长,在英特尔研究院的全球体系当中,中国的研究院是什么样的一种定位?

宋继强:谢谢高总编。英特尔研究院总体来说是工业研究院的定位,它不是去做很长时间的学术的研究,“Open ended”,不知道到底什么时候能落地,而是有一个明确的时间点,就是在三到五年之间,我们希望能看到它在产业里的应用。从我们英特尔研究院整个布局来讲,中国研究院承担着以中国的人才和产业的机会为主要的基础去创造一些有创新意义的科研技术,并且结合一些产业落地的机会,把这些技术变成创新的产品级应用方案,和产业里的合作伙伴一起去实践,通过我们的产品部门把它放大,甚至能推广到全球。基本上就是一个从很多种不同的渠道去收集来很多好想法的机构。我们研究院就像一个创新的引擎一样,去过滤、加工,再把它输出到我们产品部门,最后放大到整个社会产业里面。

主持人:实际上是很接地气,很能和应用结合的这样一种研究院体系。

宋继强:对。

主持人:具体在和业务部门配合当中是怎么样的过程?是从英特尔业务部门吸收各种思想建议,然后研究院这边再配合的机制吗?

宋继强:这是非常好的问题。因为我们是产业研究院,我们采用的是一种汇聚式创新的机制,流程上来看,因为是研究院,开始的一些想法毕竟要来自多元化的源头,有来自政府的、长期的科研战略,有来自大学的研究成果,也有来自产业界其他公司的创新发现和发布。这么多个源头,都会在我们初始的科研探索阶段去把它做筛选和评估,在那个阶段我们称为探索阶段。每一个新的项目先要经过一个探索阶段,然后在探索阶段过程当中,我们希望在一定的时间内要找出它现在这个方向上的研究现状,别人都做成什么样?英特尔现在对这方面是什么样的布局?跟我们的产业、产品是什么样的关系?在这个地方主要的产出是研究的计划。研究计划一旦被我们认可之后,就会进入到下一个阶段,我们叫做概念原型阶段,就是PUC阶段。在这个阶段里面我们就要跟产品部门更紧密的去谈,这个东西我做出什么样的原型出来,这个技术能用到未来的产品里,成为新的产品线或者说某个现有产品里的一个新重点,或是它的一个新的功能特性。这些我们都叫跟产品部门的路线图开始有关联。这部分或者说这个过程,我们通常希望在一年左右能够产生出一些概念原型。如果概念原型也获得了产品部门的一致同意的话,就可以进入到第三个阶段,叫做技术转移,叫做technology transfer。这部分我们是跟产品部门的技术团队是要紧密配合,把研究院的一些概念原型里产出的技术要转移到产品部门的研发团队中。因为我们是研究团队,他们是开发团队,他们会做更多的验证、测试甚至是做不同产品的样子设计去测试到底用什么样的方法,什么样的过程,或者什么样的产品形态最适合最终客户的需求。这个移交过程之后,基本上这个项目对我们来讲,研究院就可以把它算毕业了。

为什么叫汇聚式创新呢?因为我们采取的是一个像漏斗型的机制,在探索阶段我们可能有100个项目,这是一个比喻,然后到了PUC概念原型阶段就变成了40个,到了我们叫技术转移部分,可能是20、30个,这是一个漏斗型的,保证我们首先有很好很大的叫想法的源泉,然后快速去做一些测试,中间我们要去试验它,看这个东西是不是真能做出来,技术上是不是可行,跟这个产品是不是相关,最后形成真正的产品落地。这是我们叫汇聚式创新的模型。

主持人:我们这样一个思想到最后的方案,我们这个方案会有一定的复制性,可能会植入到未来的方案当中。

宋继强:对。

主持人:不完全是补足你技术上的能力短板。

宋继强:补足能力短板是其中一种贡献。有的是给它的产品添加了一个非常新的吸引客户或者说直接激发客户购买欲望的特性。比如在他原来的某项产品里加入了AI的功能,立刻就能靠这个在其他的产品里脱颖而出,甚至最好的时候直接创造出一条新的产品线出来,基于研究院的一个成果,产品工程师甚至为它开辟一个新的产品线,取一个新的产品代号把它推出去。

主持人:未来有这样的需求,我们直接就变成一个可落地的方案,这是我们很重要的一点。

宋继强:是的。

主持人:在这个过程当中,创新是研究院的核心元素,谈到创新的源泉,毫无疑问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就是文化,我们都说好的文化能有好的创新的思想,从您的角度来看什么样的文化最有利于创新,或者我们局限一下在英特尔工业研究院的体系内,什么样的文化是最有利于创新?

宋继强:这个问题确实非常重要。因为现在创新文化实际上会主导我们未来很多企业的长期发展,可持续性的发展。在整个英特尔研究院作为一个工业研究院的定位来看的话,我们其实是有一种叫risk-taking,我们要去做一些冒险的东西,和我们商业相关的,跟公司的商业商务是要有关联的,在这中间要找到平衡,这是我们大的要求。因为我们必须要做一些探索性的事情,才能让我们研究员的智力和时间真正有价值。但是做出来的东西要想办法在什么时间段能跟我们公司的商业和产品挂上钩,这也是他们要考虑的,这比只是写paper要困难得多,同时也有价值得多。

落到我们具体中国研究院的话,我们把这个业务进一步细化,有更细的文化特点,我们总结成四大点:第一,要有互相的信任。因为我们去做冒险型的项目、探索性的项目,很有可能要失败的。所以团队之间要有互信,大家要关心别人做的进度,要愿意去沟通,让别人知道你在做一件什么样的事情,听取别人的这些意见和反馈,帮你去增加成功的可能性。而且大家要理解别人犯错,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犯了错以后不去回顾,不去评估为什么,不去提高,你犯了错以后在这个基础上知道为什么这样不成,我还可以下一次告诉别人你有更好的方法。所以这其实是我们通过信任来鼓励大家更好地去做这种risk-taking的工作。第二,我们要敏捷。敏捷这个词就是agility,很多都强调这个,敏捷的去试错,敏捷的去看看哪些新的东西值得去尝试,哪些东西现在还不太成熟,离这个产品应用还太早,所以要敏捷,做事情要快。第三,我们希望大家眼光要看得高一点。因为我们是做比较前沿的科技创新,如果我们看东西太近,等我们做出来之后可能别人也都做出来了,也产品化了,所以你就没办法达到替产品部门先想一步或者先走一步的愿景。第四,我们叫ownership,要有主人翁的精神。一旦你确定想做这件事情以后,真的要把它当做你主要的事情,晚上也在想,白天也在想的事情去推动它。在这个过程当中,要去调用可能调用很多的力量去推动合作,更多的去跟别人讲怎么样大家一起把这件事情做成,而不是说只是靠我自己埋头苦干,因为我们研究院毕竟是有很多不同专业的、专长的人才,大家一起集思广益,不同背景的人,多元化的文化背景可以帮助这件事情更好的成功,但是一定要有人去承担“我是主要推动力”的责任,我们希望员工要有这种主人翁精神。

主持人:顺着这个话题我想问一下,现在很多企业在创新或者研发的时候有一种机制叫“赛马机制”,就是不同的team做同一个项目,还有一种方式是协作式,您相对来说觉得哪一种方式比较适合创新的方向?

宋继强:这其实是各有可用的地方,因为“赛马机制”或者说“红蓝军机制”,都有这样的说法,其实是适合于时间比较短的项目,但是我有几种方式可以去达成这个目标,现在外面没有一个确切的依据来告诉我们哪些更好。所以我可能采取这种方式去激励大家齐头并进去看,或者叫放两个赌注在那儿,包括英特尔在内部做很多科研,特别是像半导体方面的,摩尔定律这方面推进,一定是在做这样的事情,不可能提前赌在某一个材料上或者某一个制程上去,那样太危险。但是我们说即便使用“赛马机制”也还是要鼓励大家去合作创新,因为毕竟是为一个公司的商业目标而努力的,不管谁先做出来或是有好的想法,如果说他能够尽量的吸收别人的一些长处,而不是说排斥别人的这种长处,只强调自己的好处的话,实际上可以做得更快。所以我们也希望多元化的这种组合,甚至是团队之间的竞合关系,既竞争又考虑到合作互补性是最好的。

主持人:我可以总结一下,实际上我们“赛”是为了探索不同的可能性,最终的目的是“合”,合为一个目标,确定一个目标之后沿着这个目标去大踏步的去做。

宋继强:没错,“赛”是为了更快,我们叫agility,就是更快的去达成这个目标。

主持人:我们现在研究院整个团队架构体系是怎么样的?

宋继强:我们现在要配合新的研究重点,因为现在我们把AI和5G变成横向的基础型的研究点。找了两个未来重要的落地的领域,一个是无人驾驶,一个是智能服务机器人,这两个作为垂直的落地领域来推动,几种不同的技术在里面的应用。

主持人:请宋院长介绍一下现在中国研究院目前主要专注的一些技术方向?

宋继强:好的。我们现在主要专注于四个方向:人工智能、5G、无人驾驶、智能服务机器人。这四个方向对我们来讲它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像5G和人工智能实际上是一种称为底下的支撑性技术,是横向的,可以应用在不同应用的领域。无人驾驶或者我们更精确的叫做智能驾驶和智能服务机器人是两个纵向的很大很长期要发展的一个应用领域,它们的赛道足够长,里面容纳的技术足够多。所以我们觉得它是一个很好的playground,对我们来讲是一个运动场,去做很多创新的事情。现在我们在人工智能方面主要是针对于深度学习和视觉理解方面做很多的研究,并且考虑到我们的应用领域都是在边缘智能这一块,需要考虑人工智能技术怎么落地到计算性能并不高、功耗要求也比较严格的这种领域。5G这一块同样也是去看怎么在边缘计算和接入网领域提供更好的技术。

总的来说,我们研究主要的方向是集中在从设备端到边缘的智能。大的方向我们可以把它总结成为我们要用一套集合了智能的算法,无线的技术和异构的计算平台,让它赋能未来的自主的智能设备。

主持人:沿着我们的研究和创新的方向,整个团队的架构是怎么设计的?

宋继强:我们现在有五个主要的功能团队,第一是认知计算实验室,主要是负责人工智能算法,包括怎么去对某些具体的应用领域做深度学习模型的优化,硬件加速方面的研究。第二是通讯架构实验室,他们会负责接入网侧的通讯技术和边缘计算技术的研究。对于智能驾驶专门成立了一个新的智能驾驶实验室,去针对把车和道路、环境之间怎么一起共同完成安全可靠的驾驶策略。还有智能机器人的领域,我们还继续去保持一个足够能够既看创新的算法,也看底层异构计算平台的团队,去做前瞻性的研究。同时我们还保留新兴技术实验室,专门来看新的技术点,比如从学术界发现的,从产业界发现的,我们会放在里面做快速的探索和测试。

主持人:实际上我们研究很多方向都是关于智能或者机器,但是研究这些智能机器的同时,最重要的是人去研究,就是要看研究院招揽什么样的人才,这方面来说特别希望宋院长介绍一下我们中国研究院的人才观,我们希望吸引什么样的人才加入到这样的体系里?

宋继强:我们首先是希望有多元化的人才,多元化不只是说男生和女生,这个多元化首先是我们希望专业背景要多元化,像我们整个做系统级的研究,同时还包含了无线通讯的研究,其实我们是需要软件的人才、算法的人才、通讯的人才和系统甚至懂硬件的人,甚至还有安全的人才,因为很多系统之间的数据的传输,包括跨不同系统之间的通讯传输都有安全的考虑,所以这些不同人才我们都在请他们加入我们研究院。对于这种应用背景来讲,最近我们是特别欢迎有智能驾驶领域、智能城市、智能服务机器人领域专业背景的人来加入,这样他们会提供给我们很多这种领域的知识。

多元化还体现在年龄层次上,我们会需要有很年轻的,刚毕业不久的人才,他们不受以前的固有观念的束缚,他们纯粹是一种开放性的思维,一种成长性的思维。我们也有有经验的中层的领导,他们有很多过往处理复杂项目的经验,有对外合作的经验,也有怎么去管理既有研究的性质又有我们叫商业产出的汇聚式创新的研究流程的经验,他们在一起工作会最大化的发挥大家集体的智能的力量。

主持人:刚才您谈了两种多元化,一种是年龄层次,第二种是专业的多元化,怎么保证在研究的时候让多元化的人他们的观点更容易是交叉融合,而不是互相之间产生这种对立和不理解,因为多元化好的是熔炉,不好的话可能就变成另外一种。

宋继强:没错。这其实就看我们怎么去培育和推行刚才讲的研究的文化,trust,就是我们要打造一个信任的机制,不管大家是什么背景,我们都是希望让大家能够畅所欲言,不要因为你很年轻,你就不敢在会上说话,会议的召集者或者主持者或者经理要鼓励大家都去发表他们的意见,即使你的意见是比较初级的或者说是看起来很跳脱的,也可以讲出来,说不定就对某个人产生了很好的思维碰撞的火花。这种是我们去提倡的一个通过建立这种互信,并且是包容,让大家都来发言,你发言以后即使你讲错了,大家不会说因为你讲错了而下次不让你发言,下次还是会继续鼓励你发言。至于对抗,这是没有问题,因为英特尔从来就是鼓励建设性的对抗,只要你不是变成大家在纯粹为了吵架而吵架,而是你在就一个问题提出各自的观点,而且你的观点又是建立在有事实的基础上,大家去做一些分析,不管是技术的分析还是战略上的分析,还是商业前景上的分析,这都是可以的。最后大家会在具体的事实上达成一个共识,而不是说为了对抗而产生这种不好的情绪,这种情绪化的东西是希望从我们的文化里面把它控制住,而更多的是让合作能够产生更快的效应。

主持人:现在我们应该也有一些年轻人,现在的年轻研究人员表现出一种什么样的特质?

宋继强:他们的特质首先是了解很多新的事物,看的视野很广,而且他们也比较愿意去表达。因为我们对研究员的希望,特别是对能够成长为领导型人才的这种期望是要有三个特性:一是敢想,二是要会说,三是能做。这是三个必备的特质,如果能够发展成很优秀的科研领军人才的话。敢想就是我得能够去从很多信息源中获取出或者分析出哪些是好的点子,我去看怎么样能够把这个点子变成一个好的提案提出去。第二是你有了好的想法,但是这个想法可能是很有价值,也可能很狂野的一个想法,你要去跟别人说,你要会把你的想法说出去,获取不同人的意见,要不然就变成只是就着自己的想法越走越远,等到你真的某一天拿出一个东西给别人看的时候,别人说你这个东西早就有人做过了。所以要会说,要会跟别人去沟通、去说、去了解更多的意见。第三是要能做。这个能做就是不光他自己要去推动,我们刚才讲的主人翁精神也在推动这个事情,还要调集我们有多元化人才,多种不同层次人才的优势,利用这个平台的优势把这件事情推动得更快,能够做出实际东西来。因为我们都是要看到概念性原型才知道这个事情是否能够产生最后的客户价值。

主持人:其实我们谈到人才的多元化,刚才您介绍技术的时候,我感到也有一种多元化,因为我们不只有计算类的,也包括有5G这样通讯类的技术,英特尔作为一个计算出身的公司,为什么现在把5G通讯技术也放到我们重要的研究方向当中?

宋继强:因为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我们已经从只是看比如说PC Centric或者是计算芯片为主的公司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叫数据为中心的公司。数据从哪儿来?数据从各种各样的设备中来,这些设备有的是终端的设备,大的、小的,有的是部署在基础设施里的,有的是核心网络里的,有的是云里的,这些设备它们如果不是通过有线网络连接的话,那么它们就是通过无线网络连接,通过无线网络连接就必然要去做5G,因为5G实际上就是把不同种类的物给连起来,并且提供万物之间不同的连接要求,有的要求高带宽、低延迟,有的要求数据量并不高,但是要持续的维持很长时间。这是5G给我们带来的好的地方,英特尔要想把以数据为中心的这套商业价值理念给推动起来的话,在5G的通讯领域一定要有很好的解决方案,去帮助整个产业一起做起来,不纯是计算,计算只是其中仍然很重要的一环,但是让数据流动起来也非常重要。

主持人:未来我们说IT和通讯之间它们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宋继强:水乳交融,因为以后每个设备,终端设备也好、边缘设备也好或者说是核心网络,甚至云的设备也好,它可能同时具备这两个特性,可能还增加一个特性叫智能的存储,但是做计算和做通讯一定是它们同时需要的,因为未来的设备或者未来的计算很可能是要消失在我们周围的各个物体中的,它们靠什么去跟其他的设备互相连接,就得靠通讯,因为既要计算也要通讯。

主持人:通过今天的访谈也感受到英特尔中国研究院的几种融合,不同技术的融合,刚才您提到IT和通讯,包括不同人才和文化的融合,甚至也包括我们从技术研发和业务之间的融合,这样就走出了一个既有创新思路又有一种稳健和可控的发展方法论。我们也特别祝愿英特尔中国研究院未来取得更多的成果,也推动中国的数字化转型在数字经济时代创造更多的价值。

宋继强:谢谢高总编。

来源:至顶网商用办公频道

0赞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2018

12/21

10:22

分享

点赞

邮件订阅
白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