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宇宙究竟是炒作,还是真正孕育着发展许久的技术成果?
斯坦福大学教授Jeremy Bailenson创建了斯坦福大学虚拟人机交互实验室,他探讨着将社会生活引入“元宇宙”的意义,但他自己也没有定论,正如很多企业忙着炒作元宇宙将成为下一代互联网,但这项新兴科技却尚未成形。
相比于元宇宙这个词,Bailenson更喜欢称之为虚拟现实,他谈到,“我们正身处历史的转折点,我从1999年开始涉足VR领域,经过了23年,如今这一切终于能够实现了。”
元宇宙这个词在互联网流传了许久。最早,这个概念出现在科幻作家Neal Stephenson 1992年发布的小说《雪崩》中,随着时间推移,虚拟世界也已经诞生了几十年:从2000年初的《第二人生》,再到如今的《我的世界》、《Roblox》、《堡垒之夜》乃至Decentraland都是其中代表,元宇宙还成为近年来前沿会议上的常驻话题。
当然,元宇宙的定义也在不断变化。有些人认为它是一种用于会议、游戏与社交的共享数字空间,用户们会以卡通3D形象聚集在虚拟房间内开会、购物、玩游戏并自由离开;也有些人觉得元宇宙基于现有互联网,通过一组扩展协议实现APP与平台之间的互连互通。目前还不清楚最终会出现一个还是多个元宇宙。
去年10月,扎克伯格将Facebook更名为Meta,很明显,Facebook是把未来命运寄托在了元宇宙的广泛应用上。多年以来,扎克伯格一直想推广VR,在2014年斥资20亿美元收购了头戴式VR设备制造商Oculus。Meta并没有透露具体销售数字,但自一年半前推出Quest 2头显以来,预计总出货量已经达到约1000万台。
品牌重塑当然不是改个名字而已,但不可否认,这是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营销壮举。以前“元宇宙”一词在谷歌趋势中几乎没有出现过,但在去年10月扎克伯格演讲后不久,该词就飙升到了顶峰。如今,元宇宙已经被延伸至加密货币、NFT、游戏营销与娱乐推广等多个领域。
围绕着元宇宙的起伏和炒作时有发生,现在也不例外,但这一次最大的不同,在于融合了众多新兴技术:VR、AR、高速网络、区块链技术以及可穿戴设备等。当企业讨论元宇宙时,总是离不开这些技术元素,但尽管如此,还是很难给元宇宙下个明确的定义。首先,不确定未来会出现一个、还是多个元宇宙,也不确定所谓的元宇宙会不会只是对虚拟世界的一种全新呈现方式——这相当于旧路翻新。
01
/ 元宇宙:一个不断变化的术语 /
从《黑客帝国》那部电影上映时,纽约大学的哲学家David Chalmers就在思考虚拟存在的本质。2003年,Chalmers在电影的官方网站上写下一篇关于《黑客帝国》的哲学文章,之后的十几年,他继续在模拟与虚拟世界领域开展深入研究。
在他的新书《Reality+》中,Chalmers认为虚拟世界完全可以像现实世界一样真实。Chalmers发现,在这本新书的创作过程中,元宇宙的含义一直在发生变化。“它指的已经不再是单一的虚拟世界、甚至不再是特定几个虚拟世界,元宇宙代表着整个虚拟与增强现实系统。过去我们讨论的元宇宙只能算是互联网上的一个平台,而新的元宇宙则更像是整个互联网的沉浸式新形态。”
要想建立起元宇宙,得用某种方式将各个虚拟世界连通起来。Chalmers认为,“这是一个承载社交的世界,所以自然得有社区的参与,还要保证人们能在这里有归属感、愿意投入。”而无论是Decentraland还是《Horizon Worlds》,最近的各类社交元宇宙应用都还给不了他满意的体验。
当然,想打造这种连通需要大企业的支持。自从扎克伯格重新命名Facebook,很多人开始将元宇宙视为社交网络的延伸,回顾社交网络劣迹斑斑的历史,不禁令人担心隐私等众多难题会不会继续困扰新的元宇宙世界。Chalmers表示,“话虽如此,但现在我们也看不出有什么替代方案。”
02
/ 完美的硬件还没有出现 /
关于元宇宙的思考当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如果没有进入通道,那一切都只是空谈。要想进入元宇宙,哪怕只是现有互联网的升级版,也必然需要全新一代的硬件。但很遗憾,现在的硬件又重又贵,远称不上完美。
HTC集团的CEO兼董事长Cher Wang想要攻克这个难题。她带领这家硬件制造商开发出的Vive VR头显已经成为Oculus最大的挑战者。第一代Vive头显诞生于2016年,与Oculus头显的初代产品Rift同年。虽然二者都像是一坨沉重的铁块挡住用户双眼、压住用户鼻梁,但后续的发展方向却不同,在Meta向大众疯狂推销产品时,HTC把目光投向了企业领域。
Wang表示Quest 2确实是一款出色的设备,但Meta必须得倒掏钱压低售价、换取更多普通消费者接触VR产品。在这样的情况下,Quest 2售价为300美元,其他厂商很难承受这样的成本。扎克伯格在去年的采访中提到,“我们从没考虑过该怎么向用户多收钱来实现VR设备获利,我们想做的只是让更多人早点体验到虚拟现实、融入虚拟世界。”
现在HTC着眼于主流市场,想要开发出一种既能覆盖更多受众、又拥有合理盈利方式的精简化设备。去年推出的Vive Flow头显就是代表:能连接手机、成本也更低。与当今众多信息技术一样,这些精简版的头显需要依靠云端来处理繁重的计算任务。这样硬件设计就不会太过笨重突兀,使用体验也更自然。Wang在采访中强调,“精简版头显的重量更轻、成本更低、耗电量也少得多。这将是一项真正解决产品普及问题的技术。”
而移动芯片制造商高通也深有同感,高通与HTC合作开发出了一款连接手机的头显设备。市面上的这波轻量级头显产品更小、更实惠,用USB-C接口通过手机供电,这让VR/AR设备朝着“智能眼镜”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苹果也计划推出自己的手机连接VR/AR头显,但价格可能要高得多。
这种强调硬件轻量化与连通性的趋势,也凸显出元宇宙的另一大特点:越来越多的厂商想要把VR/AR头显跟手机/电脑屏幕协同起来。从市场反响来看,大多数人确实不想用笨重的面罩,来换取所谓的360度沉浸式体验。在越来越强调体验感的当下,也许这类产品再也没有生存空间了。
已经有部分VR 应用程序开发者意识到了这一现实。Spatial就是一家专门开发VR、AR 应用程序的公司,他们开始转向基于浏览器的体验,VR反而成为次要体验。《第二人生》创始人Philip Rosedale在对VR赛道投资多年后,也以类似的方式回归基于浏览器的元宇宙平台。
三星最近在Decentraland(基于浏览器的社交虚拟平台)上举办了一场活动,以宣传新一代智能手机。这场聚会除了吸引公众眼球之外,也传递出一丝挑战的意味:三星的头显用着已经不那么难受了,各位对手,你们呢?
多年来一直对VR领域充满信心的扎克伯格,最近也在筹划VR沙盒平台Horizon Worlds的手机版本。从这个角度看,《Roblox》、《我的世界》以及《Rec Room》的跨平台策略也说得通了,其中《Rec Room》已经以VR社交软件的姿态先后登陆了游戏主机、手机、平板电脑以及PC平台。
作为行业带头人,Meta打造的Horizon Workrooms拥有卡通风格的会议室环境,能够把虚世界跟现实办公室较好地融合起来。也许这种形式的混合现实,将成为引领未来沉浸式技术发展的基石。
通过映射,人们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操作现实中的计算机,这让虚拟空间有了真实的触感。在Workrooms中与他人交谈时,有类似当面对话的情感交流体验,即便面对的是一个个卡通化身。但这对于人们日常工作来说还不够舒适,元宇宙没法让我们摆脱手机和笔记本电脑,就如同手机没法完全替代计算机一样。
03
/ 元宇宙的归宿,是浏览器吗?/
元宇宙的最终版本也许可以直接通过浏览器访问,根本就不需要VR头显,而这种可能性正在逐步显现。
Surreal Events是一家专门开发3D模型流式云渲染的虚拟办公应用开发商。Surreal的平台依靠云计算处理动态图像,类似于GeForce Now和Google Stadia等现有游戏流媒体平台,它的视频聊天体验跟Zoom等通讯工具差不多,而且不需要VR头显,电脑的键盘加触控板就够了。
Surreal的技术已经被Epic Games等公司采用,Epic Games还在去年为Surreal提供了一笔开发资金。他们的技术能够展示3D图形、呈现活动内容、生成能够随意游览的虚拟空间。Surreal的创业想法来自疫情,隔离迫使人们转向远程办公,而这也是当前元宇宙的一个共同主题。
Surreal的联合创始人Josh Rush表示,产品的互操作性是决定一切的关键,实用才是王道。他其实不太相信元宇宙能够真正跨平台,还提到电子游戏公司已经在知识产权身上砸下了巨额资金。“钱已经花出去了,他们怎么可能把内容免费向外部开放?”也正是出于此,Rush并没有把自己的平台视为元宇宙的一部分,至少目前还没有。他在公司的一场内部会议上强调,“我们正在为元宇宙的发展构建内部模块。”
04
/ 应用开发商自己也在质疑元宇宙/
VR冒险游戏Virtual Virtual Reality 2(VVR2)打造了一个反乌托邦虚拟世界,与其说VVR2是一个虚拟世界,不如说是对未来虚拟世界的一种反思,是对承载着个人记忆的空间消失的反思。这样的状况之前也出现过,比如迪士尼的Club Penguin与索尼的PlayStation Home都已经不复存在了。
VVR2的设计方Tender Claws工作室,由多位具有沉浸式剧院背景的艺术家组成,这次尝试就是想要质疑当前元宇宙中的炒作和泡沫。Tender Claws联合创始人Samantha Gorman表示,元宇宙这个概念其实就是在抹杀过去几十年关于虚拟世界和VR的种种历史。“这个词有吸引力、容易解释,而且特别适合当成营销噱头。”
Gorman和公司另一位联合创始人Danny Cannizzaro对未来的元宇宙持悲观态度。Cannizzaro说,“如果想要创建出真正的元宇宙,那我们该把生活中的哪些部分投射进去?哪些部分又不该在元宇宙中体现?”虽然巨头企业可能对虚拟世界拥有所有权,但并不代表这个世界就完全受巨头的控制。社交网络就是个例子,虽然这些平台本身归属于企业,它们也制定了详尽的服务条款,但还是没法真正控制用户行为。
回顾一下《第二人生》创造者Philip Rosedale的经历,《第二人生》至今仍被视为最成功的虚拟世界之一。在Facebook出现的十多年前,人们就已经把《第二人生》称为元宇宙。Rosedale最近也以投资者的身份,回归了《第二人生》。而《第二人生》也没能彻底解决骚扰行为与社交失控等问题,Rosedale认为,必须想办法在自由与管理之间取得平衡。
也许元宇宙难题的答案,在于跳出框架,重新思考。但相较于元宇宙,虚拟会议/课堂就纯粹多了,也更有必要性。斯坦福大学的Bailenson教授觉得不妨先从这些需求明确的场景出发,通过Supernatural等VR健身应用推动技术普及。至于那些纯粹娱乐性质的开放虚拟空间,则需要提供指引。
-关注公众号「QA相对论」,获取宇宙翻译局更多情报-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DeepSeek 的 AI 模型在处理效率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可能对数据中心产生深远影响。尽管引发了科技股抛售,但业内专家认为,这项创新将推动 AI 应用普及,促进大规模和分布式数据中心基础设施需求增长。更高效的 AI 算法有望降低成本、扩大应用范围,从而加速数据中心行业发展。
Rivian 正全面推进 AI 技术整合,开发下一代电动车平台,以挑战特斯拉的市场地位。公司计划于 2025 年实现免手驾驶,2026 年达到 L3 级自动驾驶。Rivian 还将在车载系统中广泛应用 AI 技术,提供语音交互等功能,并计划推出更实惠的车型,扩大市场份额。
Postman 发布了 AI 代理构建器,这是一款创新的生成式 AI 工具。它允许开发者通过整合大语言模型、API 和工作流程来设计、构建、测试和部署智能代理。这一工具旨在简化 API 交互、优化工作流程,并支持创建能执行复杂任务的智能代理,标志着 API 优先的 AI 开发迈出了重要一步。
微软第二财季利润同比增长10%,人工智能年化收入达130亿美元。然而,云计算业务未达预期,下季度指引不及预期,导致盘后股价下跌。公司资本支出创新高,以满足AI和云需求。尽管Azure增长放缓,但微软对下半年增速加快持乐观态度。同时,中国AI初创公司DeepSeek的崛起引发业界对AI基础设施投资的重新审视。